一个靖江女孩与《1937南京记忆》

20.12.2014  15:39

张牧阳在美国街头采访。

摄制组工作现场。

摄制组与纪录片《南京》制片人麦克-雅各布斯(左四)留影,右二为张牧阳。

2014年的夏天,正在美国读研究生的90后靖江女孩张牧阳,作为编导助理,参与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拍摄工作。在美国东部,近20天的拍摄行程,张牧阳做翻译、当记者、拍图片,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五位摄制人员一起工作,过得忙碌而充实。同时,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也让这位年轻女孩重新审视那段惊心动魄的民族历史。

2014年12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江苏卫视,以及央视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五个外语频道播出5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该片由CCTV、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立足于对南京大屠杀再现和时代反思,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张纯如、美国导演比尔·古登泰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旅日华人导演李缨、日本友人松冈环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原所长步平6个主要人物的视角,讲述他们追踪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的命运变迁。

不期而至的机缘

靖江女孩张牧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后又赴美国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声音设计系继续深造。今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1937南京记忆》将在美国拍摄,她向摄制组毛遂自荐,得到了跟随拍摄的机会,在小组中担任翻译、采访记者,还要拍摄图片。

1937南京记忆》以中国、日本和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时代记忆与反思为脉络,以6位人物为线索,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当今世界对二战、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浩劫的历史认识。在历时两年的创作中,为了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有全面且客观的认知,摄制组分别前往美国、日本、德国、波兰、韩国等国家,采访了120多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张牧阳加入的这个摄制小组,主要负责《1937南京记忆》第一二两集中,美国东部的镜头采集。

7月,时值暑假,张牧阳正在美国旅游。24日,她赶到机场,接到了摄制组一行。随后,根据她事先就通过电子邮件拿到的拍摄计划,他们立即投入拍摄工作,第一天就忙到深夜12点才休息。随后,他们赶赴华盛顿、巴尔的摩、纳什维尔、伊斯顿、纽约、印第安纳波利斯、纽黑文、波士顿等城市采访拍摄。

剧组曾有一位专门负责采访人物的老师,后来因有其他任务提前离开剧组,剩下的一些采访工作,只能留给张牧阳。翻译和摄影,对于在美留学的张牧阳来说都不是难题,唯有采访,一时间真的难住了她。华盛顿纪念碑下,张牧阳鼓足勇气,采访路人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有人婉言谢绝了她的提问,超过半数的人回答说“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也有人说,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应该放下仇恨;也有很多人,通过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的书和美国导演比尔·古登泰格的纪录片《南京》知道了那段历史……其中的一些回答,让张牧阳有点灰心,她想,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7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并不是非常感兴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

在华尔街,张牧阳拦住了一位学生模样的日本男孩,这是摄制组故意安排的:采访日本人。当张牧阳问对方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时,日本男生用不大流利的英文说,他知道南京大屠杀,也去过中国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他们国家的教科书里,从来没有提及那段历史,所以他的同龄人都不知道。“那是错误的。”最后,日本男孩说。

尽管不能顺畅地交流,但日本男生的话还是给了张牧阳很大的触动。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不在乎历史,那该多么可怕。

不能忘记的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从张牧阳母校的历史介绍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37年,美国基督教女传教士、教育家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处主任。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并写下《魏特琳日记》,被中国人认定为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最强力的证据。

张牧阳说,她在南京上的大学,对南京这座城市很有感情也比较了解,所以采访的时候更觉得很真实。她熟悉城市的历史,她的母校就是魏特琳当年保护难民的地方,她也曾两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说,她和她的同学、同龄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参加拍摄后,她才真正意识到,发生在中国的这段屈辱的、惨绝人寰的历史,在国际上,远远比不上人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知晓度高。她说,美国史维会发起提案,现在以加州和新泽西州为试点,在教材中加入关于南京大屠杀等相关内容。

进组之前,张牧阳专门看了张纯如的作品《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也看了美国导演比尔·古登泰格拍摄的纪录片《南京》。

太惨了!不敢看!看的时候跳过很多图片和内容。”张牧阳一边看一边哭。因为拍摄纪录片,这位说话温软、常常会害羞的女孩子,开始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反思西方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在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美国联合基督教会档案馆,保存着上个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各个国家传教时的活动、信件、图片,保存着魏特琳、鲍恩典、乔治费奇、约翰马吉等这些基督会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的原始档案。有很多传教士与南京人的合影,与痊愈后患者的合影,还有与培养的医生护士合影之类。张纯如则是到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有关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之后联系其亲戚后人,才得知拉贝有一本关于日军暴行的日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完整地保存着魏特琳日记原稿微缩胶卷,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阅、复制那些珍贵的史料。摄制组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纳什维尔基督会档案馆等拍摄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意外获得了许多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珍贵档案资料。张牧阳说:“美国人对历史的重视态度让我惊讶!”他们采访的人物,有《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张纯如生前的好友,以及约翰·拉贝和鲍恩典的后人。他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都对采访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旁征博引、国际视野的素材,更具说服力,进一步说明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让那段历史铁证如山,谁都无法抹杀和篡改。

充满收获的经历

8月12日,摄制组的车停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门口的路边,几个人捧着盒饭,或坐在车里,或坐在草地上,庆祝拍摄杀青。张牧阳黑了一圈,但她非常高兴,终于可以歇歇了!她在日记里写道:多天的拍摄,自己收获很大。去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去的地方,见了很多一般不可能接触到的人,有些是“大神”级别的。《1937南京记忆》一共五集,在美国的镜头大多在第一集和第二集中。12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开始陆续播放该纪录片。张牧阳在网上观看了全集,仿佛又回到美国的夏天。12月13日,是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部纪录片的播出更加意义突出。

以前,张牧阳最喜欢阅读旅游、艺术设计、心理心灵类书籍,现在她开始关注历史,对历史类的书籍、纪录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军的残忍、残暴令人吃惊。我之前就对日本这个国家很有兴趣,比如它的设计,像原研哉、草间弥生,都是我喜欢的艺术家,还有日本的药妆之类。只是现在通过参与拍摄这个纪录片更激起了我了解这个民族的兴趣。所以我开始自学日语,希望能够好好地研究日本。以前都是通过电影和小说了解这个国家,日本的隐忍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怎样才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怎样才能放下仇恨、发展未来,都是我们现在应该认真思索的东西。”她说。

再过几天,张牧阳就要离开靖江,赴美国继续完成学业,可以想象,参与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拍摄经历,将会让这个女孩难以忘记。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
夏彦奇、夏朵:父女都是“靖江好声音”
    在今年“靖江好声音”的首场比赛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