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南京站“158”:47年岗位学雷锋不停步

02.03.2015  11:28

  中国江苏网3月1日讯(记者 王千榕)  日均到发客车354.5对,日均接发旅客22万人次,这就是上海铁路局“明星车站”南京火车站24小时的“吞吐量”。

  奔波于候车室与站台之间,为老、弱、病、残、幼、孕等困难旅客提供进站上车、下车出站等“一条龙”服务,一天跑个头二十里路成“家常便饭”,这就是“158”客运员年复一年的工作常态。

  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坚持岗位学雷锋、全员学雷锋、常态学雷锋47年如一日,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提起当年为旅客服务的事,李惠娟(右)神采飞扬,左为孙燕光

   一脉相传:“158”接力雷锋精神47年

  “158”谐音“义务帮”,寓意“需要我就帮”,是上海铁路局南京火车站专为困难旅客提供铁路出行“零障碍”服务的雷锋服务站。“158”的前身是1968年南京火车站建站初期设立的军人母婴候车室。2000年3月26日正式成立,并命名为“158”工作室。京沪高铁开通后不久,更名为“158”雷锋服务站。

  全国劳动模范李惠娟,南京站建站伊始就在母婴候车室为旅客服务,至今仍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就在车站广场上搭一个蒙古包,一条扁担,几根捆绳,接送旅客。虽然很辛苦,可一旦佩戴上服务员的胸章,我就有一种责任感。”李惠娟说,“火车站职工学雷锋,就是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我们肩扛手提义务为旅客拿行李、送站上车,免费为旅客代买车票、缝补衣服、寻找失物。”不仅如此,李惠娟还经常自编快板段子向旅客做旅行安全等宣传,她说,此“一举”还可兼维持秩序和活跃气氛“两得”。“要问那啥是危险品?听我仔细来介绍……”2月9日,在接受江苏各大媒体联合采访时,现年74岁的李惠娟一口气表演了好几段山东快板。当年南京站第一个学雷锋小组组长李惠娟,被视为“158”第一代领头人。

  1986年,南京站“学雷锋”告别了“纯手工”,开始有了一辆木制平板车。“158”第二代领头人、铁道部劳模孙燕光就用这辆平板车帮助年迈体弱、行走不便的旅客拉行李,有时也用它运送无法行走的重病旅客。为了让重病旅客坐卧得稍微舒服一点,孙燕光她们还从车站小卖部要来装货的废纸箱,拆开后平铺在板车上。旅客们亲切地称这辆平板车为“雷锋车”。1979年参加工作的孙燕光回忆道,当时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人对学雷锋产生了质疑:“雷锋精神怎么学,到底还要不要?”“可我始终坚信,学雷锋就是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就是要把旅客当亲人。”2008年,孙燕光从南京站“158”这个先进班组退休,离开了她奉献了近30年的工作岗位。

  2000年,木板车变成了刻有雷锋头像的手推车,专为困难旅客服务的“158”工作室也应运而生。时年38岁的施凤英从软席候车室进入“158”,成为第三代领头人。2010年,施凤英荣获铁道部五一劳动奖章。“车票就是请柬,残障或疾病的旅客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服务和帮助。”施凤英不仅经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徒弟,还时时以自己的行动表率身边的年青人。2011年夏天,一位重症旅客倒在天桥上,施凤英上前搀扶时,被那人吐的血溅了一身。很多人见状都躲得远远的,可施凤英却不离不弃,直到将他送上120急救车……采访中,施凤英的“关门弟子”黄吉莉告诉记者,最多的一个月,师傅收到了32封感谢信,每一封感谢信的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施凤英已经退休3年了,但她仍然每天带着午饭来“158”做义工。“把旅客当家人是‘158’的服务理念。服务工作不投入感情是做不好的,我放不下‘158’和身边的这些徒弟,‘158’也需要我。”施凤英说。

  如今,“80后”黄吉莉挑起了“158”的大梁,成为新一代领头人。黄吉莉说,“从刚踏上工作岗位,接触到见证了南京站数代人坚守与传承雷锋精神的‘雷锋车’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一代又一代南京站人的优秀精神和品质,将‘雷锋车’一直推下去。”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在“158”这个传递铁路正能量的基地,黄吉莉、许慧玲、马晶、钱明洁、叶惠等一批“80后”、“90后”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服务明星:黄吉莉被授予铁路青年五四奖章、新长征突击手、“最美上铁人”等荣誉称号,许慧玲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马晶荣获上海铁路局五一劳动奖章……

  李慧娟、孙燕光、施凤英等闪光的名字,串起了“158”雷锋服务站这个由131名铁路员工组成的爱心接力团队;1条47岁的毛竹扁担,1辆推了29年的“雷锋车”,见证了“158”这个爱心驿站薪火相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