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发明家,14年成就创新传奇

11.05.2017  07:51

  ——记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政企客户支撑中心副主任杨春泽

  最美人物

  13项国家专利产品,产生8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作为发明者,他将专利无偿献给自己热爱的电信事业。他,就是“江苏最美职工”——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政企客户支撑中心副主任杨春泽。

  创新,让他胸前缀满荣誉:“南京市职工十大杰出创新人物”“江苏省好青年”“中国电信第二届十大感动人物”“中国电信集团岗位创新能手”“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央企五四青年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

  他,铿锵行走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刷新事业高度,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互联网+电信”传奇。

  执着创新,他把“抱怨”当财富

  去年4月,首届“央企楷模”发布仪式在京举行。杨春泽作为通信行业的唯一代表,站在领奖台上,把“创新之美”留在亿万观众的脑海中。

  “不方便”“容易坏”“体积大了”……这些抱怨声在杨春泽那里,却成了创新灵感。“抱怨对企业创新是一种财富。客户向你抱怨,说明对你还有期待。抱怨能提供思路,我乐意去帮用户解决难题,用心服务用户。”从“抱怨”声中寻找事业支点,获取创新动力,杨春泽孜孜以求,走在创新路上。

  2003年夏天,杨春泽处理投诉时发现,客户的电话上网十分不方便。有没有好的办法?杨春泽一下子“”了进去,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拆装、实验、查阅资料……6个月后,他的第一个国家专利发明——新型电话机问世,目前已销售数百万台。

  2010年,中国电信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但当时现有光测仪器价格高,操作不便。杨春泽顶酷暑、冒风雨,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终于研制出一款具有发光、收光和“红光笔”等功能的光测仪,单价从3500元降至600多元。以前维护人员几个人共用一个设备,现在人手一个,大大提高维护和修障效率。

  “他对工作特别有热情,经常晚上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铺了一地的工具和书。他的枕头边上,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和一支铅笔,随时记录迸发出的灵感。”妻子孙晴说,14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专利问世。

  “我们的创新是随着电信技术的演进、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发展的。”杨春泽说,“创新要跟上时代才有价值。

  赤子情怀,无偿奉献13项专利

  他和酷爱的电信结缘,源于一个“等待”的故事。

  “20年前,我在南京上大学,那时候打电话还都要用公用电话。一年中秋节,我和在宁夏老家的妈妈约定七点半通话,最后八点多才轮到我。电话接通的时候我感觉特别难过。那个年代的通信难,让我立志成为通信人。通信多年来的迅速变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作为通信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正是这份浓浓的情缘,让他立足岗位,在创新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收获满满。他拥有的13项国家专利都转化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销售额达上亿元,累计产生8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有厂家提出100万元买断他的某项专利,杨春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不可能也不应该拿着这些专利去牟利。只有通过电信这个平台,专利产品才能得到最快最好地推广与应用。”在杨春泽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幸运儿,幸运地就职于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和创造的企业,所以他愿意无偿地把自己的发明奉献出来。

  一路引领,播撒创新的火种

  周三,下班时间,“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40岁的杨春泽像老大哥一样和伙伴们开着玩笑。“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各个部门,既有前端营销人员,又有后端技术人员,大家业余时间聚在一起,讨论新知识、新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工作室成员王政说。

  “企业为我们提供创新的场所、实验工具和各种资源支持,几乎每天下班后我们都会聚集在工作室,开展创新和研发。”带动更多的人创新,一直是杨春泽的愿望。他总能看到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的特长在团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鲜的。”工作室成员朱颖说,过去认为创新离自己非常远,加入工作室后才发现,创新就在身边,只要你用心工作,善于思考,就会发现创新的点子,迸发出创新的思路。

  “思维的碰撞给我力量。”工作室成员孙智强说,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做过一些实践,但思维的局限性很大。现在,他常常会用新的视角去思考,而杨春泽就是那盏指路“明灯”。

  温馨的工作室,承载了杨春泽和21个年轻人的热情和梦想。他们希望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产生拳头产品,尝试市场化运营,为企业转型贡献力量。目前,“杨春泽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拥有21项国家专利,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

  在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年轻人自己设计的LOGO,浅蓝、深蓝和绿色的三道弧线,像电波不断发向天空,又仿佛跳动着的思想火花。本报记者宋金萍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