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4+1助力“双一流”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多所高校负责人建议
新华报业网讯 “我省‘双一流’建设应按照4+1格局实施,体现江苏特色和力度。”3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多位高校“掌门人”在分组讨论时建议。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前,我省“双一流”建设方案正在研制中。那么,高校“掌门人”们所说的4+1是咋回事?他们为何异口同推4+1?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4+1”中的“4”,指“十二五”期间江苏高等教育实施的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四大专项,“1”指正在研制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方案。“4+1”主要建言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说,目前业界对四大专项能否与“双一流”建设方案共存颇为关注。
四大专项是江苏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强支撑。我省拥有的高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各省之首。高教大省如何向高教强省转变?我省为此先后启动实施四大专项建设。以2010年起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例,一期立项建设优势学科122个,二期立项建设137个学科。“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用于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专项经费达8亿元,一期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77.5亿元。四大专项带动我省高校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江苏高校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有13个,总数居全国各省第一。截至今年1月,全省21所高校的7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机构和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一、第二。
四大专项功不可没,但对于江苏“双一流”建设来说,仅有四大专项是不够的。业界人士指出,四大专项并非为“双一流”而推出,一些具体目标与“双一流”建设并不完全一致,必须研制专门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四大专项为江苏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做了重要铺垫。在“双一流”建设中,四大专项可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最好是“4+1”,而不是“1替代4”。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介绍,近年来,兄弟省市竞相推出“大手笔”,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形势相当逼人。上海2014年与教育部签署为期7年的部市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前3年投入36亿元,着力建设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广东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提高生均拨款等方式投入150亿元,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5年至2020年,广东省及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将共同投入80亿元以上,共建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安徽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计划投入超70亿元。
“江苏还应处理好支持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系,省级政府多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责无旁贷。”熊思东表示,一流大学要靠一流学科支撑,占全省高校大多数的省属高校同样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在今年省两会上,黄维就支持省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专门提出建议。他指出,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发展资源受到的限制多,“戴着镣铐跳舞”。而在江苏79个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中,约有45%来自省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省属高校可以有更大作为。“省级政府大力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也是兄弟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大特点。”
业界人士表示,“双一流”建设靠一流人才支撑,而引进高端人才需要专项经费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已被多地列为“双一流”建设投入重点。而全球高端人才并非取之不尽,谁下手快谁就能抢得先机,否则就会被动。省内一位高校负责人说,“双一流”建设先行一步的广东,已有高校到江苏部属高校挖人。
本报记者蒋廷玉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