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用集群思路破题“调结构”

07.03.2015  23:04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刘贤)“转方式”、“调结构”近年来一直是高频词,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压轴题”。各个地方大员都在探索和实践解题办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长黄奇帆7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用集群模式破题“调结构”,并分析其产生的六大效应。

  2014年,重庆市GDP仍保持较高增长,达10.9%。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其产业发展格局打出“三二一”阵型,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三大产业占比优化调整为7.4:45.8:46.8。

  “我自己感觉,重庆在调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的效果。我们调结构主要是按照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兵力形成重庆地区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黄奇帆说。

  他分析了集群的三种概念:一是一个重大产品,国际化的产品,它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形成集群;二是形成扎堆的集群,同类企业,同类产品集聚在一起;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形成互动的集群。“在这样的一个工作理念思路下,形成一个相对优势。

  集群模式能够产生六种效应。

  黄奇帆说,首先,上中下游产业链集聚在一起,企业的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成本都能够得到很大的降低;

  其次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扎堆在一起,能够形成整体的配套体系,企业的配套效率和水平都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三是金融、商贸、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能够极大地产生互动效应,双方都能提高效率;

  四是各个企业的各种品牌、各种产品的研究开发,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容易形成良性竞争,整体上提升研发进度和效率;

  五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会因为某个企业的兴衰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受到大的冲击,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

  六是一个集群扎堆在一个开发区,能够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厂房、宿舍、仓库、物流等配套设施,产生规模效应,摊薄各种费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黄奇帆习惯用一连串的数字来证明。他例举了重庆的电子制造业和汽车业的集群效应。

  重庆形成了6个制造类的国际化企业和5个世界级的品牌商,加860个零部件企业,形成了“5+6+800”的电子产业集群。重庆去年生产了全球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网络终端产品的三分之一,增长了22%。这个增长当然有力地拉动了重庆工业增长。

  汽车产业方面,重庆以前主要是长安。这几年,重庆推动它形成集群,有了“1+10+1000”的产业集群:“1”即牵头的长安,“10”指10个国内外重要的汽车企业落户,还有1000多个零部件企业。重庆汽车产业去年生产了263万辆,占全国的11%

  “这两个支柱产业加上其他的支柱产业,都按这些模式来推进,使得重庆工业产值、利润增长较快,经济也得以相对较快的发展。”黄奇帆说,“这是内陆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成功的结果。

  原标题:黄奇帆:用集群思路破题“调结构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