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鸡鸣寺牌坊”前身找到了 和鸡鸣寺无关

18.01.2016  11:55

  南京市政府门前府前路与鸡鸣寺路交叉的路口,中间的那个“古鸡鸣寺”牌坊是否应该横过来摆放?这几天,这个话题引起了强烈反响。

  横过来,还是维持现状,先不探讨两派意见,金陵晚报记者获得专家提供的独家线索,弄清了这座牌坊的“前世”。

  根据回忆恢复“鸡鸣寺”坊

  府前路、鸡鸣寺路口的道路中间,有一座牌坊。牌坊为二柱单门冲天式,横额上从右向左有四个大字“古鸡鸣寺”。

  “古鸡鸣寺”牌坊东西朝向,一侧斜对着府前路,一侧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的大院,这个大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的旧址。

  稍有眼力的人都能看出,这个“古鸡鸣寺”不是老的。记者采访了专家也印证了这个判断,牌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鸡鸣寺时建的。

  当时,有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路口中间的确有一座东西朝向的牌坊,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就不太清楚,可惜后来毁于“文革”。重建鸡鸣寺时,根据回忆,恢复了这个牌坊,由于当年这个牌坊距离鸡鸣寺很近,因此牌坊横额写上了“古鸡鸣寺”四个大字。

  资料记载是“千仓山馆”坊

  “文革”前,鸡鸣寺路和府前路交界路口中的这个牌坊,到底是不是鸡鸣寺牌坊?南京文史学者、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为金陵晚报提供了原始资料。史料显示,“古鸡鸣寺坊”的前身竟与鸡鸣寺无关,而是“千仓山馆”石坊!

  胡卓然说,媒体报道中人们的回忆基本没错。“文革”前,这个路口,也就是“古鸡鸣寺”牌坊所在位置,有一座老牌坊,上面写“千仓山馆”四个字。

  胡卓然给记者列举的第一则资料是1949年《旅行天地》杂志的一篇游记,其中提到,作者从鸡鸣寺游览完毕,“下得坡来,左侧‘考试院’,右为‘中央研究院’,这两处亭台楼榭,朱柱绿瓦,都是南京的菁华。而路旁有‘千含山馆’一石坊……”(此文中的千含山馆应是笔误,应是“千仓山馆”)

  “考试院”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考试院,如今的南京市政府大院;“中央研究院”旧址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根据这段文字,胡卓然分析,“千仓山馆”坊就在“考试院”和“中央研究院”中间,也就是如今的“古鸡鸣寺”坊所在位置。

  旁边有过南京最早五层楼

  1947年出版的《南京游览手册:鼓楼》中有专门“千仓山馆”的介绍,以下记载再次印证胡卓然的判断:“自北极阁侧,考试院与中央研究院间之坡路登鸡笼山,有石坊立路中央,上题‘千仓山馆’四字,字迹挺秀,意泰潇洒”。

  “千仓山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根据史料,胡卓然也进行了还原。

  原来,“千仓山馆”坊是千仓师范创办人李荫伯所建。李荫伯是安徽阜阳千仓湾人,他自号“千仓醉翁”、“千仓髯隐”,他所建的学校也以“千仓”来命名。

  李荫伯是晚清名士,曾在山西做官,推行新政。晚年,李荫伯“毁家办学”,1908--1909年,他在南京北极阁、鸡鸣寺一带创办“千仓师范”,这是国内成立最早的私立师范之一。

  在千仓师范旁边,李荫伯还建了一座“行馆”(旧时官员出行在外的临时居所),1910年落成,是南京最早之五层楼,楼顶挂“旷观阁”匾额。

  “古鸡鸣寺”坊前身是“千仓山馆”坊

  整个千仓师范和千仓行馆建筑群有醉翁楼、藏书楼、紫薇亭、浣花池、“千仓山馆”坊等建筑,亭台楼阁,颇为精美。可惜的是,千仓师范和千仓行馆均于1912年毁于炮火,学校被迫停办,大部分建筑无存,只剩下了“千仓山馆”坊。

  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考试院”的部分,就建在千仓师范和千仓行馆的旧址上。

  “这些史料的出现,廓清了疑云。”胡卓然说,历史的真相大概是这样的:府前路与鸡鸣寺路交叉路口那座“古鸡鸣寺”坊,是按照人们回忆建造的,“文革”之前,这里的确有一座二柱单门冲天式石坊,不过那不是鸡鸣寺的牌坊,而是建于晚清的古建筑“千仓山馆”坊。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这里重建“古鸡鸣寺”坊,有点“张冠李戴”了。

  而从照片判断,“千仓山馆”坊很可能就是东西朝向的,与后来重建的“古鸡鸣寺”坊朝向一致。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