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鸡蛋连续拿了十天 最后3600元买下进口蚕丝被

27.11.2015  13:44

   养生讲座”背后到底在闹哪一出?

  中国江苏网11月27日讯 老人受邀去听养生讲座,不仅不用交钱,还获赠鸡蛋、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听起来是不是很吸引人?殊不知,这些小甜头都是为了最终推销高价的“高科技保健品”铺路的。最近,本报热线接到市民反映,家中的老人就上了这样的当,花数千元买来各种保健品。老年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圈套?这样的行为该由什么部门监管?这两天,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连送10天鸡蛋后数千元买保健蚕丝被

  上星期王先生回家看望父母时,发现家里多了好几十枚生鸡蛋,父亲称是人家送的。父亲告诉他,最近镇上来了一群“知识分子”普及养生知识,挨家挨户发传单,邀请老年人每天去镇上一家饭店听养生讲座,不仅不用花钱,每天还免费向每人赠送10只鸡蛋,家里的这些鸡蛋就是这么来的。王先生说,担心父亲被骗,他提醒老人,除听讲座外千万不要购买任何产品,父亲也一口答应了下来。

  前几天,王先生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中,老人显得很兴奋,“他问我一套央行发行的纪念币是不是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弄得我莫名其妙。”再三追问下,王先生才知道,父亲在听了10天讲座后,买下了一条蚕丝被,一并赠送了一套纪念币。父亲告诉王先生,蚕丝被是做讲座的人推荐购买的,称是韩国进口,盖了可以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对身体健康特别有用,但不管王先生如何追问,老人却一直不肯告知花了多少钱。回家后,王先生要求看一下买来的被子,可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我告诉他应该是被骗了,他就是不信,说警察也去过现场,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一定是正规的。

  听父亲这么一说,王先生立刻联系了警方了解情况,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专门针对老年人行骗的诈骗行为。“警察说确实接到过报警,被子价格应该在3600元左右,但因为有实物销售,并不算诈骗,应该找工商部门处理。”王先生又联系了工商部门,“工商的说法是,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顶多算虚假宣传,需要由购买者举报才能受理。”王先生有些不满,“这么明显的欺骗行为,为什么没有部门管管?

  专挑老年人下手类似故事大同小异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类似的以赠送生活必需品为开端,渐渐发展成要求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的现象还有不少。

  几天前,朱女士的母亲在吃晚饭时突然提出,要花5000元买一块手表。老人说,自己被熟人拉着体验了几天免费按摩,在按摩的同时试戴了一种保健治疗手表,据按摩人员介绍,戴上手表之后,失眠、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都可以得到治疗。这时,周围又围上来好几个老年人,一个个都向朱女士的母亲介绍,称自从自己戴上了这块手表后,多年的老毛病都得到了改善,身体健康情况好了很多。“我跟她讲了很久道理,可是无论怎么讲,她就是不听,坚决要花钱买手表。”朱女士有些郁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猫腻,到底该如何劝说母亲别上当?

  市民叶先生的母亲家住桃花坞附近,前天叶先生一人在家,突然有人敲门,称是来送米的。以为是母亲买的东西正好送货上门,叶先生就打开了大门,一名陌生男子递给他一小袋大米,称是今天的赠品后,就离开了。母亲回来后,叶先生一问才知道,因为母亲最近经常去听一种健康讲座,每去一次,就能获赠一斤大米,刚刚送来的就是今天的份例。“我问讲座讲什么,她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大概就是推销一种保健品。

  记者调查中发现,国内其他媒体对这样的事件也多有报道。山东烟台媒体报道过,去年4月在烟台有人推销保健品,到场就送鸡蛋和挂面,随后销售几十元一支的皮肤病药膏,吸引了上百位老人购买,但药膏最后被查出是三无产品。浙江余姚市民沈老太连续几天在保健讲座领取了鸡蛋和食用油,随后花一万多元购买了保健品,不想服用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患上胆结石住进了医院。江苏镇江的400余位老年人听信某保健菜刀的宣传,连续领取了10天免费鸡蛋后,每人花110元购买了一把菜刀,最后被相关部门证实,买到的其实就是地摊上10元一把的劣质菜刀。

  责任主体难确定举证维权有难度

  遇到类似事件该如何处理?昨天,记者从警方了解到,他们今年接到的类似的警情很少,但是存在。很多市民前来报案均称自己遇到了诈骗,但实际购物的花费金额法律上构不成诈骗。而且报案人大部分拿到了商品,市民对商品不满意这类情况并不在警方的职能范围内。至于消费者及家属怀疑推销商家涉嫌传销等情况,大部分消费者没办法很好地举证,警方也无法展开相应的工作。

  苏州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李伟光也表示,虽然时常有零星消费者投诉称自己上当受骗,但从具体的监管职能看,工商部门只能做到监管相关组织是否有虚假营销的事实和行为,然而,这些组织通常都训练有素,很难抓到切实证据。李伟光介绍,接到群众举报后,通常会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是否有违规行为。但是,虚假宣传必须建立在对方有书面或文字内容的宣传语或宣传材料上,而这些组织早就了解这点,对于商品的宣传大多采取口口相传的方法,很难抓到证据。同时,正规保健品的直销必须获得商务部开具的许可证明,但不法营销组织通常将销售环节隐蔽得很好,即便是突击检查,也很难取证。李伟光表示,就目前来看,对于类似的举报投诉,主要只能靠所在地相关机构人员到场,与营销组织人员联系协商,调解纠纷,酌情挽回消费者的损失。“我们也在期待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也为我们日常工作提供依据,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市民控诉商家诈骗和传销似乎得不到法理上的支持,那么应该怎样维权呢?江苏蓝之天律师事务所的陆青青律师表示,消费者在拿到商品食物的情况一般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除了可以通过向工商、消协投诉进行维权外,也可以举证进行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满足诉求。但是,陆青青也表示实际维权中消费者可能遇到的障碍其实不少,“比如说,即便商品的售价比成本抬高数十倍,如果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宣传中的功效,这就使得消费者所诉的违法行为定性存在困难。

  多陪陪身边的老人购物还得三思后行

  局外人一看就明白的把戏,为何还会有这么多老年人上当?对此,心理咨询师倪婉清认为,推销人员每天定时定点的讲座和交流,恰巧满足了老年人希望受到别人关注和关心的心理,因此也就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最终的目的也就能容易达到。倪婉清解释,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子女因为要忙工作,平时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因此,老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就更为渴望。而这些推销组织的人员,每天花大量时间和老人相处、沟通,正好起到了一种陪伴的作用,从心理上拉近了和老人的距离,比起子女来说,一定时间内密集的陪伴很容易就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

  同时,无论是子女的反驳,还是相关媒体的曝光报道,从老年人的接受方法上看,都显得比较抽象,而老年人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收到推销人员直观、具体的产品宣传,自然就更相信自己直观的感受,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

  李伟光则表示,这些人主要就是看中了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用低价的小礼品作为诱饵,从而牵出高价保健品这条大鱼。因此,特别要提醒老年消费者,要科学消费,购物前先想想是否真的需要,对于宣传得过于离谱的商品,要多留个心眼,不要盲从。同时,对于购买后不提供任何票据凭证的商品,要特别留心,这种行为除了违反相关规定外,还在无形中替销售者开脱了责任,并给自己日后维权带来了阻碍。

  本报记者叶文婕张濛漫画陶开俭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