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79种鸟过境或落户扬州 共记录到鸟类227种

02.04.2016  16:35

  织女银鸥

  红嘴相思鸟

  须浮鸥

  中国江苏网4月2日讯 昨日是国际爱鸟日,记者梳理扬州观鸟记录发现,2003年以来,扬州鸟友和外地鸟友在扬州记录的“新扬州鸟”达到79种。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地处要道

  扬州冬候鸟夏候鸟成员多

  扬州境内地势平坦,沟河交错,湖塘星罗棋布,同时扬州又是国家森林城市,林地湿地广阔,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扬州还是我国冬、夏候鸟迁徙的东部重要通道,每年有大批鸟类暂栖或光临,因此能观察到很多鸟类从扬州过境或栖息。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后期,扬州组织有关人员对境内鸟类资源作了一次初步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9种。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扬州民间观鸟爱鸟人士专门对扬州夏候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79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麻雀、白头鹎、大山雀、灰喜鹊、棕背伯劳等12种;普通种如喜鹊、八哥、乌鸫、黑卷尾、白胸苦恶鸟等48种;稀有鸟种如黑枕黄鹂、水雉、寿带等19种。

  进入二十一世纪,扬州观鸟爱好者又陆续发现记录新鸟达7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琵鹭、黑脸琵鹭、小鸦鹃、白腹鹞等。截至目前,扬州共记录到各种鸟类227种。

  扬州的候鸟分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过境鸟),其中,夏候鸟约50多种,冬候鸟约60来种,旅鸟约6种。夏候鸟中先抵达扬州的是灰头麦鸡,冬候鸟一般是以扇尾沙锥为代表的鹬鸟率先到达。

  鸟类分布

  扬州各地鸟类都非常丰富

  扬州西部丘陵山区,本区山多,次生林和人工林多,加上水库,常见雁鸭科、鹭科、鹀科、鷿鷈科以及猛禽等多种鸟类。

  扬州北部,北部以平原为主,河塘、湿地较多,是牛背鹭等鹭类、鹀类、鹀类及水雉等活动的频繁地区。

  扬州南部及长江沿岸、润扬森林公园,经常有猛禽、鹭、斑鱼狗、椋鸟、斑鸠、灰树雀、灰头麦鸡、红嘴蓝鹊等出没。

  扬州东部及七河八岛,夏天有大群的白鹭、池鹭、夜鹭,冬季有各种鹬、鸥科鸟类栖息,另黄雀、燕雀、绣眼、领雀嘴鹎,也偶有发现。

  高宝邵伯湖,有“鸟类天堂”的美誉,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可见鸟有小天鹅、白琵鹭、黑脸琵鹭、水雉、普通鸬鹚、鸿雁、须浮鸥、红嘴鸥、普通秋沙鸭、斑嘴鸭、赤膀鸭、绿头鸭等多种鸟类。

  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常见30多种鸟类,其中不乏杜鹃、噪鹃、黄鹂、啄木鸟、太平鸟、寿带(含白寿带和紫寿带两种型)等稀有鸟种;宋夹城公园常年也能见到20多种鸟类。

  随着扬州生态环境的改变,只要留心观察,即便在市区、城镇、住宅区、广场绿化带,甚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均能见到一些鸟儿的身影。

  生态向好

  光顾扬州的鸟类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扬州的环境污染较轻,市、县、乡镇居民住宅区面积较小,工厂企业也较少,湖泊、水塘、河流、草地、荒滩、树林大量存在,鸟具有较好的生存环境,因而鸟的种群数量较大,鸟的品种多,即使在老城区也能见到许多鸟的踪影,甚至还有鹰、隼、鸮等猛禽。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级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等,使得林地、草地、荒滩、湿地、耕地面积减少,鸟的栖息地也随之减少,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影响了鸟的栖息繁衍;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鸟有滋补养身的功效,还有对食材“新、奇、野”的追求而贪食鸟类,使得捉鸟有了市场需求,因此,打鸟、毒鸟、捕鸟、捡拾鸟蛋的行为时有发生,鸟类种群数量减少。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恢复建立了大片生态保护区及公园、绿化带,鸟的生存环境大为好转,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的鸟的种群不断扩大,如:白头鹎、八哥、斑鸠、椋鸟、斑鸠、乌鸫、戴胜、伯劳、灰喜鹊、喜鹊等数量明显增长;候鸟变留鸟,由于生存环境适宜,绿头鸭、小鷿鷈、夜鹭、小白鹭、大白鹭等冬天也留在扬州了;有些多年不见的鸟种开始回归扬州,如黑枕黄鹂、杜鹃、雀鹰、斑文鸟、燕雀、白眉姬鹟、白腹姬鹟、水雉、星头啄木鸟、白胸苦恶鸟、东方大苇莺等;扬州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不少新鸟类来到扬城居住。记者向家富实习生李亦恭

  地处要道

  扬州冬候鸟夏候鸟成员多

  扬州境内地势平坦,沟河交错,湖塘星罗棋布,同时扬州又是国家森林城市,林地湿地广阔,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扬州还是我国冬、夏候鸟迁徙的东部重要通道,每年有大批鸟类暂栖或光临,因此能观察到很多鸟类从扬州过境或栖息。

  上世纪50至70年代后期,扬州组织有关人员对境内鸟类资源作了一次初步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9种。

  上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民间观鸟爱鸟人士专门对扬州夏候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79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麻雀、白头鹎、大山雀、灰喜鹊、棕背伯劳等12种;普通种如喜鹊、八哥、乌鸫、黑卷尾、白胸苦恶鸟等48种;稀有鸟种如黑枕黄鹂、水雉、寿带等19种。

  进入二十一世纪,扬州观鸟爱好者又陆续发现记录新鸟达7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琵鹭、黑脸琵鹭、小鸦鹃、白腹鹞等。截至目前,扬州共记录到各种鸟类227种。

  扬州的候鸟分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过境鸟),其中,夏候鸟50多种,冬候鸟60来种,旅鸟约6种。夏候鸟中先抵达扬州的是灰头麦鸡,冬候鸟一般是以扇尾沙锥为代表的鹬鸟率先到达。

  鸟类分布

  扬州各地鸟类都非常丰富

  扬州西部丘陵山区,本区山多,次生林和人工林多,加上水库,常见雁鸭科、鹭科、鹀科、鷿鷈科以及猛禽等多种鸟类。

  扬州北部,北部以平原为主,河塘、湿地较多,是牛背鹭等鹭类、鹀类及水雉等活动的频繁地区。

  扬州南部及长江沿岸、润扬森林公园,经常有猛禽、鹭、斑鱼狗、椋鸟、斑鸠、灰树雀、灰头麦鸡、红嘴蓝鹊等出没。

  扬州东部及七河八岛,夏天有大群的白鹭、池鹭、夜鹭,冬季有各种鹬、鸥科鸟类栖息,另黄雀、燕雀、绣眼、领雀嘴鹎,也偶有发现。

  高宝邵伯湖,有“鸟类天堂”的美誉,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可见鸟有小天鹅、白琵鹭、黑脸琵鹭、水雉、普通鸬鹚、鸿雁、须浮鸥、红嘴鸥、普通秋沙鸭、斑嘴鸭、赤膀鸭、绿头鸭等多种鸟类。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常见30多种鸟类,其中不乏杜鹃、噪鹃、黄鹂、啄木鸟、太平鸟、寿带(含白寿带和紫寿带两种型)等稀有鸟种;宋夹城公园常年也能见到20多种鸟类。随着扬州生态环境的改变,只要留心观察,即便在市区、城镇、住宅区、广场绿化带,甚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均能见到一些鸟儿的身影。

  生态向好

  光顾扬州的鸟类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扬州的环境污染较轻,市、县、乡镇居民住宅区面积较小,工厂企业也较少,湖泊、水塘、河流、草地、荒滩、树林大量存在,鸟具有较好的生存环境,因而鸟的种群数量较大,鸟的品种多,即使在老城区也能见到许多鸟的踪影,甚至还有鹰、隼、鸮等猛禽。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级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等,使得林地、草地、荒滩、湿地、耕地面积减少,鸟的栖息地也随之减少,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影响了鸟的栖息繁衍;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鸟有滋补养身的功效,还有对食材“新、奇、野”的追求而贪食鸟类,使得捉鸟有了市场需求,因此,打鸟、毒鸟、捕鸟、捡拾鸟蛋的行为时有发生,鸟类种群数量减少。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恢复建立了大片生态保护区及公园、绿化带,鸟的生存环境大为好转,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的鸟的种群不断扩大,如:白头鹎、八哥、斑鸠、椋鸟、斑鸠、乌鸫、戴胜、伯劳、灰喜鹊、喜鹊等数量明显增长;候鸟变留鸟,由于生存环境适宜,绿头鸭、小鷿鷈、夜鹭、小白鹭、大白鹭等冬天也留在扬州了;有些多年不见的鸟种开始回归扬州,如黑枕黄鹂、杜鹃、雀鹰、斑文鸟、燕雀、白眉姬鹟、白腹姬鹟、水雉、星头啄木鸟、白胸苦恶鸟、东方大苇莺等;扬州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不少新鸟类来到扬城居住。通讯员杭德泉记者向家富实习生 李亦恭摄影杭德泉王宝勤董吉平蔡月欣景晓滨向家富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