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代替纸钱 南京现场祭扫人数约为去年四分之一

07.04.2020  23:53

清明假期,不少市民手捧鲜花来到墓地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约54万市民前往烈士陵园和其他墓园祭扫,寄托对先烈故人的哀思。

  据市殡葬管理处统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截至昨天,今年整个清明期间全市现场祭扫人数不到147万人,为历年人数最少的一次。记者采访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间,祭扫方式更多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已逐渐被鲜花祭祀、集体代祭、社区公祭、网络祭祀等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

  低碳环保的绿色祭祀之风,让传统的清明节逐渐回归“清净”与“文明”。

  现场祭扫:不到147万人扫墓,鲜花祭扫成主流

  4月4日,清明小长假首日,南京各大墓园、纪念堂约有33万人前来扫墓。

  在南京最大的公墓——普觉寺墓园,前来祭扫的市民凭“苏康码”、预约凭证,经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后,陆续进入墓区,现场秩序井然。

  “今年现场祭扫实行预约制,园区清明节当天最大预约量为8000人,今天基本约满了。”普觉寺墓园经理王莉莉说,由于实行了预约现场祭扫、出行分流错峰,每个时间段的人相对来说是固定的,没有出现扎堆的情况。

  当天,记者在普觉寺、西天寺、隐龙山、岱山、雨花功德园等墓园采访发现,扫墓市民手中少了纸钱等传统的祭祀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鲜花。

  上午11点,隐龙山墓园门口,王慧拿着玫瑰和百合,在人群中特别显眼。“我们是给爷爷奶奶扫墓的,他们都是高校教师,生前非常恩爱,也很浪漫。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鲜花,特意选了一束玫瑰、一束百合,让二老在另外一个世界看了高兴。”王慧告诉记者。

  王慧说,今年清明天气好,隐龙山周围好多花都开了,像个公园,家人准备去踏青,要是烧起纸钱来,烟熏火燎的,就糟蹋了这么好的环境。

  隐龙山墓园经理周立平颇有感触地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普及,市民文明祭扫意识慢慢在增强,比如这两年来祭扫的市民,绝大多数都会带着鲜花来。

  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多个墓园同样出现。岱山墓园经理谢文喜说,今年该墓园祭扫人数不多,但拿着鲜花来祭扫的市民明显比往年多。为倡导市民绿色祭扫,墓园还开展了放莲花灯、挂风车等活动,受到市民认可。

  “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祀先人,从3月中旬到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往年全市约有四五百万人扫墓。去年达到了570万,今年不到147万,差不多是去年的四分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厚殓重葬、烧纸钱等陈规陋习正逐步淡出,文明祭祀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市陵园管理中心主任陶四海介绍。

  集体代祭:162场公祭活动,悼念亲人的新平台

  敬献花篮、诵读祭文、行三献礼、贴祈福卡、给每个墓穴敬献菊花、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放莲花灯……3月18日,市殡葬管理处在普觉寺举行了今年清明首场集体代祭扫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京各家陵园创新祭扫方式,推出集体代祭,同时上线网络祭扫,此举也得到了市民理解。

  据殡葬部门统计,今年清明期间,全市组织了162场集体代祭活动,其中仅市属陵园大规模的就有10多场。

  清明期间,南京殡仪馆为该馆近6000个长期寄存格位、近650处室内葬及壁葬穴位进行了一次免费代客祭扫服务。市殡葬管理处还组织党团员志愿者,为西天寺墓园内华东人民海军纪念碑长眠于此的烈士举行了代祭仪式,献花并擦拭墓碑。

  集体代祭活动是我市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方式的又一举措,通过工作人员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致敬、捎去思念,用心做好“孝心”和“爱心”传递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集体代祭除了弥补市民因疫情影响而无法现场祭扫的遗憾,也在仪式活动中围绕新时期绿色文明、节俭治丧的殡葬改革要求,弘扬了以慎终追远、珍爱生命为内涵的清明传统文化。

  网络:借力“互联网+”,网络祭奠成新风尚

  “清明念故人,网上寄哀思”。除了鲜花祭祀、集体代祭、社区公祭,网络祭奠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因为疫情,在武汉工作的赵峥轻点鼠标,为逝去的亲人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了今年清明期间无法赶回南京老家祭拜先人的遗憾。

  近年来,网上祭祀逐渐兴起。像雨花功德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云祭扫”,市民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一部电脑,就可以随时上网调阅“”系统里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纪念馆。目前,该园网上纪念馆已有千人,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次。今年3月12日,雨花功德园又率先在全市推出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为不能现场祭扫的市民提供便利。当日,一条跨越宁汉两地的亲情视频电话成功连线。

  在南京,在线祭扫平台“宁思念”于3月19日正式上线“我的南京APP和南京殡葬96444”微信公众号。市民可通过查找公墓、骨灰堂名称,创建(登录)相应页面,输入逝者信息,运用献花、点烛、寄语等形式进行在线祭扫。截至目前,“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累计访问已达388万人次。

  一条微信、几句留言、一束花、一棵树……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群众祭扫方式更多元,“低碳”祭扫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

  清明祭拜重于心、不拘于行,倡导文明祭扫既是疫情防控需要,也是时代所趋。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负责人季中扬表示,祭扫重在表达哀思,千百年来,我们祭奠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传统习惯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形式变革同时保留精神层面,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清明寄托哀思的核心精神一直没有改变。(杨凌 马道军)

来源: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

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尚
  今天是传统节日清明节。靖江网
吉兰芳:守护万家灯火
工作中的吉兰芳 吉兰芳(右二)走进江苏省金湖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