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扬州昨应验 专家:这叫"透光高积云"

06.11.2014  18:44

昨天上午,扬城蓝天白云天气好。司新利摄

昨日清晨天空还出现了朝霞。司新利乔家明摄

  中国江苏网11月6日讯 昨天清晨,你抬头看天了吗?蓝屏的天空中,云一块接一块,层层叠叠,像鱼鳞,也很像排骨。气象谚语云:“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果然,傍晚时分,雨水如约而至。不过,这关于鱼鳞云的气象谚语可还有一种相反的说法——“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些根据经验总结的气象谚语有多少准确的呢?欢迎市民和本报气象微博、微信“酱紫de天气”八一八属于扬州的老气象谚语。

  谚语应验

  上午“鱼鳞云”,傍晚雨淋淋

  昨天的扬城,天气真心棒棒哒,最让抬头看天的朋友们惊喜的是,白云挂在蓝天上也极有特点。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随手拍下的“蓝天白云”并戏称:“这云不是棉花糖,都是大排骨吧!”确实,昨天的云朵排列得很有特点,一块接一块,层层叠叠,很像鱼鳞,也很像排骨。

  气象专家解释,气象学上把这种类似鱼鳞、排骨形状的云叫做“透光高积云”。“大家看着可别嘴馋,在秋冬季节,这种云的出现,意味着强冷空气的到来!”专家解释,由于冷空气来之前,云层逐渐加厚,并呈层状分布,厚重的云层在相互“挤压”下,就会呈现出鱼鳞形状的云。“鱼鳞云”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降雨云团。而气象谚语里就有对这句话很好的注解:“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昨天傍晚时分,扬城的天空果真飘下了小雨,“不雨也风颠”的谚语被应验了。

  记者追访

  还有一条谚语说法截然不同

  记者看到,仅仅是对“鱼鳞云”的气象谚语,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天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另一种则是“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气象专家表示,出现这种相反结论的原因正是气象谚语所适用地区不同所导致的。大家日常所说的白露、处暑等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相对扬州而言,能有一半准确就不错了。

  专家表示,气象谚语的形成是有一定科学研究成分的。但是,气候预测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现在使用的气象资料,也包括一个地方历年所积累的历史资料和观测数据等,“天气与谚语上一些话语比较吻合,这与预测预报工作还是有一些差异。

  专家解释

  气象谚语南北差别相当大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口口相传的气象谚语,可以很便捷地帮助人们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这是它的优点。”不过,谚语也有它的“缺点”。气象专家表示,“多数气象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当地气象规律后的经验总结,仅适用于局地小范围。”比如,有一句气象谚语是:“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这条气象谚语对于我国东南地区来说特别灵验,“但拿到我们江淮地区,准确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专家说,气象谚语有很大的局限性,谚语虽然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区、纬度等等。有的谚语,是南方人总结的,拿到北方就不准;有的谚语,在内陆地区有一定参考价值,到了沿海地区就不灵了。这也是不少人读气象谚语发现“不灵”的原因之一吧!

  趣味阅读

  八一八扬州的气象谚语

  关于气象谚语,记者发现,在城市里,大多年轻人并不太了解。而气象谚语对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们影响更大。扬州大学园植学院气象学老师徐建祥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中说道:“气象谚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是精确的,属于概率性的问题,是多年总结得到的经验,对农事指导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农民依据气象谚语的判断并不属于正规判断,只能说是在经验上还算合理。”他认为,“有些气象谚语应该是能站得住脚的,在老年人中流传得较广泛,但是老百姓在判断农事时也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进行调整,科学合理种植,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事。

  那么有哪些气象谚语是属于扬州这个地区的?这些谚语准不准,大伙不妨留心观测。而老扬州还有哪些气象谚语,也欢迎扬城市民通过微博“@酱紫de天气”或微信关注“酱紫de天气”来告诉记者。本报会邀请专家来为大家解读这些气象谚语。

  部分气象谚语摘录

  早上雾腾腾,中午热死人——春秋两季的清晨,如果室外雾蒙蒙,则预示中午气温要升高。

  亮一亮,下一丈——如果连下几天雨,忽然云层化开,用扬州话说,所谓“天高起来了”,一般来说天不会放晴,过一会儿还会再下雨。

  好太阳不现中——如果整个上午在下雨,临近中午,天空忽然放晴,这往往预示着过了中午还会继续下雨。

  冬前打一棒,冬后无指望——冬至前,忽然大降温,那么整个冬天气温都将偏低。

  晴冬烂年——冬至这一天是晴天,过年可能要下雨。旧时地面多是土路,雨下了就泥泞不堪,“”年就是这个意思。

  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冬天不冷得环环的,夏天不热得汗洒洒的,粮食收成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