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斩"毒魔" 江苏集中宣判涉毒案件 销毁毒品

25.06.2015  11:59

  

  江都审理涉毒案件。 郁 兴摄

  176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以不惜与日不落帝国一战的勇气,向毒品说不。而今,毒品仍然在毒害着同胞的身体,不断变换方式大有逐步蔓延之势。6·26国际禁毒日前夕,江苏省各地以各种方式向毒品宣战,从“毒魔”手中拯救一位位“瘾君子”。

  集中销毁: 884.3公斤毒品

  昨日,省公安厅在南京市栖霞区一家水泥厂集中销毁了全省公安机关缴获的884.3千克毒品。

  此次集中销毁的毒品均来自近年来查获的案件,其中冰毒495.5千克,K粉(氯胺酮)154.2千克,海洛因28.4千克,罂粟、大麻、摇头丸、咖啡因、美沙酮、可卡因等19.9千克,还有毒品添加辅料和其他药物类186.3千克。承担此次毒品无害化销毁任务的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其经过技术革新的焚烧炉可瞬间将毒品汽化,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连云港市首次公开销毁去年以来收缴的33.32千克毒品。

  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相关人士介绍,全省公安机关对毒品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在刚结束的全国百城禁毒会战中,江苏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9000余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查处吸毒人员4.2万余名,缴获各类毒品400余千克,有效遏制了毒情蔓延势头。

  公安部禁毒人士最近表示,当前我国已进入毒品问题加速蔓延期、毒品犯罪多发高发期和毒品治理集中攻坚期。一些吸毒人员滥用毒品后驾驶车辆,危害道路交通和社会公共安全。公安机关对于发现的毒驾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只能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量刑;尚未发生肇事的,只能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处罚或注销驾驶证件。目前,国家禁毒办、公安部就“毒驾入刑”问题已与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多次沟通,研究论证毒驾行为的法律适用意见,推动刑法修订案中增加关于毒驾的相关条款,解决罪行与罚则不相适应的问题。 (黄 伟 吉凤竹)

  

  

  图为省公安厅集中销毁毒品活动现场。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集中宣判: 241件毒品犯罪案件

  用武器掩护运送毒品,母亲吸毒产生幻觉杀死3岁女儿……“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全省72家法院昨日集中对241件案件的290名被告人进行公开宣判,48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17日至23日,苏州法院宣判案件39件,判处被告人49人,其中9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至死刑的刑罚。

  目前江苏省毒品犯罪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毒品犯罪案件数涨幅达8.2%共4695件,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各市中级法院一审案件中,毒品数量达1000克以上的大案比例明显增加,个别地区甚至超过90%。南京地区审理一起贩卖运输毒品案件,涉案毒品数额竟高达26公斤!

  快递、网络成为毒品犯罪常用工具,收取包裹时的检查大多流于形式,制造、交易毒品及组织吸毒在网上也开始出现。毒品种类趋于多元化,除了海洛因、大麻以外,K粉、麻古等各种人工合成的新类型毒品逐渐增多。冰毒等也表现出纯度更高、价格更低等特点。冰毒等新兴合成毒品已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江苏省毒品犯罪的主流,涉案占比超过80%。南通中院昨日宣判的一起案例中,37岁的张某吸食冰毒后产生幻觉,竟亲手杀害了年仅3岁的女儿。

  (顾 敏 孟 旭)

  

  

  留学生在镇江担当禁毒志愿者。 任 梅 石玉成摄

  

  记者手记 >>>

  拒绝毒品, 远离“灯红酒绿

  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在江苏省各戒毒场所采访发现,无论预防染毒还是戒毒后,“隔离”不良环境至关重要。

  说起染毒轨迹,“灯红酒绿”的环境和结交不良朋友是共同的外部诱因。记者在方强戒毒所接触4人,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染上毒瘾前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常出入歌厅等易涉毒场所,和不良朋友过从甚密。46岁的顾某艰辛创业积累了数百万元财富,但不甘于过“平常的生活”,常呼朋唤友沉醉于灯红酒绿,最终陷入“溜冰”梦魇,无心经营导致破产。

  强制隔离戒毒,帮助染毒者脱离不良环境,其间的关键词是“重塑”。南京市大连山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何浩告诉记者,吸毒人员入所后从最基本的走路、站姿、着装开始第一堂课,从日常行为到思想认知进行约束和教育矫正,修复人格,唤醒责任情感,增强法制道德观念,并延伸到养老、医疗、就业、后续照管等帮扶,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就业“有事做”,是隔离原有不良环境的重要一环。80后周某解戒后在家人和社区帮助下成立了一家装修公司,目前公司业绩良好,年收入几十万元。回首过去,如同做了场噩梦,他坚决与不良朋友圈决裂。1995年开始吸毒的王某,从江苏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后已11年未复吸,她的体会是“多给自己创造一些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情趣”。 本报记者 陈月飞

  

  南京禁毒宣传进校园。余 萍摄

  现场探访 >>>

  “家人并没放弃,我要好好戒毒

  6月24日,记者探访南通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

  “接触毒品的那一天,就是我噩梦的开始。”51岁的戒毒学员谭某痛心地告诉记者,自己14岁到上海学徒,白手起家,在上海和南通曾各拥有一家大型企业。2010年,“朋友”带他去“溜冰”,由此接触上了毒品。“吸毒之后人变懒了,根本不想再打理公司事务。”谭某说,自己的身体毁了,钱也没了,投资7000万的企业和个人房产最终抵押给银行偿还债务。

  在戒毒所里,管教民警积极为谭某做心理疏导,并联系家人,用真情帮助他走出毒品的阴霾。“老爸好好戒毒,等你出来,我再谈女朋友。迟早双方家长要见面,你不能缺席。”27岁儿子的这番话,让谭某深感自责和愧疚,让他下定决心与毒品划清界限,“家人没有放弃我,我要好好戒毒。

  “拯救了一位吸毒者,就拯救了一个家庭。”南通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张奋告诉记者,去年至今,该所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约450余人,目前在所接受强制戒毒的有50多人,最小的才16岁!他们中曾有装病闹监的、撞墙的、咬舌自杀的、吞食异物的,稍有不慎就容易出大事。

  “戒毒人员接受强戒前3个月反应强烈、比较狂躁,有的会自残绝食,特别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关心。”去年9月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管教民警吴小冬感慨,所里这些强戒者的遭遇体现真实的冷暖人生。

  本报通讯员 曹钰华

  本报记者 付 奇

  ▲ 登记吸毒人员

  295.5万

  ▲ 实际吸毒人数超过

  ▲ 登记吸毒人员死亡

  4.9万

  ▲ 直接经济损失

  5000亿元/年

  —— 《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