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试点“海绵城市” 下雨吸干旱放将解决“看海”顽疾

07.01.2016  14:06

  中国江苏网1月7日讯 一下雨就内涝,这是许多城市正在面临的“城市病”。为了治好“城市病”,好多城市开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记者了解到,我市敲定高邮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要求2017年建成一处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海绵城市示范区。目前我市已在社区公园、公园步道、道路建设方面开展海绵城市探索。

  试点建设“海绵城市

  高邮试点建“海绵城市

  明年建成一处综合性示范区

  据悉,我省计划到2017年,13个省辖市都将建成一处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海绵城市”示范区。到2020年,各市20%以上建成区将成为海绵城市,2030年,“海绵”比例扩大到80%的建成区。

  扬州也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试点、示范区建设工作。记者从市建设部门了解到,我市已确定高邮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则定在扬州。

  啥叫“海绵城市

  下雨“吸水”干旱“放水

  将解决“看海”顽疾

  啥叫“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相关人士还打了个比喻,“这就像高速公路,车流一多,就塞车。雨水也是一样的道理,而海绵城市就是解决‘塞车’、内涝的问题。

  以后,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都如海绵一样,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解决一下暴雨就“看海”的顽疾。

  去年4月,镇江已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目前,镇江已在小区整治、道路改造以及公园建设方面,启动了部分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何建立

  公园建“雨水花园”,步道、慢道用透水材料

  虽说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还在前期准备阶段,但不少公园、道路已经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探索,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新小区蓄水功能提出要求。比如,元旦开放的社区公园——嘉境邻里公园,就有不少秘密装置。

  据了解,该公园内有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可以收集公园内的雨水,还能去除污染物、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雨水花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为昆虫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建成的500米环形跑道在材料选用上也是“高精尖”。该跑道选用透水混凝土材料,有较好的透气、透水性能,市民在跑道上动起来更舒适。

  记者了解到,目前扬州在唐子城景区6.5公里步道也是使用的透水混凝土材料,广陵新城的大桥公园慢道也是采用的类似材料。

  新建路段进行“灰土处理”,造价低时间短

  此外,我市在道路建设中也改进了工艺。前不久建成通车的邗江南路新建段,由于靠近长江边,当地土质属于沙土,稳固性较差,采用的改进工艺,不仅优化了建设方式,还省钱省时。

  “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进行灰土处理,近一年的施工情况来看,沉降控制还是比较理想的。这个工艺和老的工艺最大的区别就是造价降低了,施工时间缩短了。”工程负责人介绍,新工艺还不止体现在一处。道路面层摊铺的沥青全部用的SMA改性沥青,摩擦系数大,降噪,噪音低,耐磨。

  小区建蓄水池,实际操作有难度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新要求: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项目都要建雨水收集系统,也就是给小区建一个蓄水设施。这一要求为易被水淹的住宅小区出了招。相关专家介绍,在小区的地下空间建蓄水池,在遇到极端暴雨天气时,小区物业就可以收集雨水,排积水。等到雨后,收集的雨水还可以浇灌植物、清洗大楼,非常节能环保。

  据悉,虽有新要求,但实施起来很难,开发商从个人利益出发,宁可多建几个地下停车场。建蓄水池,每年还要产生养护等费用,很少有小区去建。

  记者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