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 “民生方程”的绿色解法

21.11.2014  17:54

  中国江苏网11月21日讯 “市河不臭了。”“夜色多温柔,市河更妩媚。”连日来,不少高邮市民纷纷在微信圈内发照留言,完成整治不久的市河俨然已经流淌在邮城市民的心里。其实,投资数千万的市河改造,只是高邮城市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财力并不突出的县级市,高邮在市区土地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不惜拿出一幅幅“黄金地块”建设绿意盎然的市民广场。

  高邮市委书记韩方说:“我们提出打造美丽高邮,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邮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民生幸福则是政府努力的第一目标,社会事业虽然要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但高邮的‘民生方程’必须依托绿色的解法。

  “矛和盾一起抓,确实曾经很矛盾。”在环保局长张学雷眼中,高邮一边要依托工业项目带动经济体量快速增长;一边是对生态环境的坚守,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始运营后,高邮作为主通道,环境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需要。

  碧水蓝天逼着高邮必须另辟蹊径。“生态文化为先导,生态规划为引领,生态经济为主线,生态工程为载体,生态整治为抓手,生态考核为内容”,高邮上下确立了生态先行的发展底线。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高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先后拒批或劝阻投资高耗能高污染各类项目50多个,关闭了造纸、化肥、磷肥、玻璃等40多家企业,不少是地方支柱企业。

  “现在看,这种绿色的坚持值得,‘割肉’转型,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招商选资上,对于符合生态路径的产业竭力扶持,争取了一批大项目。”韩方介绍,这两年,高邮不仅形成了10亿元项目群,而且在20亿、40亿、50亿项目上,均实现了“”的突破。

  大项目多了,经济实力强了,城市反哺民生的能力更强了。6000万元治理大淖河,再现汪曾祺笔下《大淖纪事》里的旖旎风光;2000万元整治文游台广场,出了名的“脏乱差”变市民休闲好去处;4500万元修缮净土寺塔,宋代建筑焕发新活力;投资3100万整治市河,充分彰显高邮“古、文、邮、水”特色……高邮每年仅投入城建的资金,从6年前的5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5亿元。

  发展坚守“绿色”底线,解答“民生方程”高邮依旧选择了“绿色解法”,“民生跟着民意走”贯穿始终。

  “后街后巷改造,都是群众说了算!”高邮市城建局副局长雍殿健介绍说,每年下半年局里向全市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平时来信来访以及网上留言等,最终敲定来年的后街后巷维修改造任务。

  “北海小区改造,居民提出了300多条整改意见,我们都一一落实到位。”高邮规划设计院院长翁宏定介绍,盂城驿是全国保留最为完整的驿站,景区二期扩容工程建设方案,小到每一处砖雕内容、驿马位置都倾听市民意见,一份规划修改了一年多。

  城市如此,农村亦如此。当地菱塘、三垛、临泽3个重点中心镇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4.04亿元,集镇品位进一步提升;菱塘回族乡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菱塘村被命名为“江苏最美乡村”。“天黑了有路灯,水龙头一开就能喝上放心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等一样都不少,现在农村的生活不比城市差。”临泽镇周巷村村民朱先生道出了高邮60万农村人的共同心声。672座农村危桥改造全部完成、近千条农村河道疏浚畅通,1410公里的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每当华灯初上,文游广场、大淖河广场等城市广场以及乡镇农村的广场上到处可见“舞林高手”,他们和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身心、舞动幸福,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

  本报通讯员刘久凤吴孜进

  本报记者张晓东顾雷鸣汪滢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