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质量发展” 江苏经济发展韧性强后劲足

04.01.2021  21:01

  2020年,“疫情”与“抗击疫情”,无疑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这一年,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成为江苏把稳经济发展“方向舵”的基本逻辑,同样也使这座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经济强”的底色和发展韧性更为鲜明。

  这一年,从隆冬时节走来,行至盛夏再到年末岁尾,我们“瞭望”江苏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状况、守候“烟火气”的回归、回应社会的关切、关注市场主体的命运、记录“后疫情时代”民众生活的变化、展现“苏大强”的激流勇进和实力担当。

  超长镜头,记录疫情下江苏经济社会的“逆袭”之路

  2020年2月11日,正月十八,武汉雷神山医院开放后第三日,江苏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号角”。这个早春,在经历了“停工停产”紧抓防疫的“静谧期”后,机器的轰鸣声再一次于各大开工工地响起。

  然而,疫情之下,分级分区启动复工却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能做到同步达产。在车间,重新转动的生产线虽然给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但从工人返岗、原材料进货,到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寒意未消的二三月份却仍存诸多痛点有待打通。

  3月2日,伴随2020年春节后《新华日报·经济周刊》回归,“深阅读”版面将目光瞄向省内最先复工、同时复工进度最快的“工业制造”领域。3月2日,当我们激动地向外界传递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面达99%”时,也深刻地揭示道:一方面,防疫的“”不能断,还需更加细致科学地统筹兼顾,不单为“”而快;另一方面,全面复工阻碍尚在,也仍要有的放矢打通“梗阻”,务必在做好防控基础上加快由“点状复工”向“全链复工”延伸,化解“人员返岗难”“复工审批难”等制约复工达产“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从二产到三产,由制造业到服务业,顺着社会复工复产传导带动的方向,在樱花烂漫的季节里我们又全景展现了江苏服务业的复工之路,记录着大家对“喝奶茶,吃火锅,去看戏,去旅游”的翘盼,和万家灯火下都市烟火气的再次聚拢……

  回观2020年,在我们的文字里和镜头中,有接近半数的篇章始于“战疫”、终于“胜利”。当我们乘着春风初探“疫情防控下,如何挖掘新型消费潜力”和“后疫情时代,消费会怎样释放”时,不曾想到大势遇冷之下,透过“暑期游”依旧可见诸多的亮点和机遇;伴随文旅市场“解冻”,“国内大循环”新格局正加速成型;经历“双11”,持续升温的内循环最终走向“沸腾”。

  这一年,我们凭借跨越季节变化的超长镜头,捕捉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的点滴细节和这些细节带来的种种影响。四月末,在我们发出“口罩出海:‘一证通行’还有多远”之问,探究纺织工业大省的防疫物资富余产能如何转化时,也开启了对外贸内需结构优化调整的讨论。5月18日,当2913家苏企登上云端,在家门口“亮相广交会”,而我省参展企业展位数也同步达到5415个、独占全国展位总数9%的消息从一线传来时,我们激动地指出,这是“江苏(外贸)军团”积极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实践。7月份,伴随“出口转内销”成为缓解企业海外订单下滑的重要出路,我们又响应国家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号召并提出,“这是一次契机,可以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这一年,在江苏主动作为、积极行动、超前谋划缓解企业压力、力保百姓“饭碗”的基础上,我们感受着身边的变化、体察着市场的温度,而其中最振奋人心的感触往往源于细节,一如“双11”采访中一位网红服装品牌经理所说的,服装业“回血”了,“有些(甚至)不是涨价的问题,是抢断货。

  集成荟萃,展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江苏面貌

  回眸2020年江苏经济社会,蕴含着无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细节。

  3月24日,一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千人推进大会在被誉为长三角制造业“黑马”的南京市溧水区举行。这一天,溧水率先发布全省首个区域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路径框架,“誓师”建设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开局即冲刺”的溧水,迅速成为为全省率先探路的缩影。

  聚焦农房改善,4月,本刊记者又先后到徐州睢宁、宿迁宿豫和淮安金湖一线探访。“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部署。回首2020,我们以生动的文字呈现出江苏扶贫系统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既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也实现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图景;回首2020,我们也将全省国企改革、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的思路“端上”版面,因为这一年,恰逢江苏省属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关键年份”——建立规范制度、激励约束增加,不仅是今后一段时期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制度优化完善的明确方向,也是不让国企外董成为“花瓶”的重要保障。

  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及沿运河城镇走进大众视野,京杭运河一跃成为苏中板块崛起的重要“脊梁”。也正是在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了解到京杭运河江苏段的货运量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呼吁充分挖掘运河“黄金水道”的作用,期盼千年运河焕发新生、流向未来。

  7月,2020年上半年江苏中欧(亚)班列的开行列数公布,同比喜人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与各地班列公司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市场发展迅猛势头的背后,是企业需求在支撑。也因此,8月31日,当江苏省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后,省级货运班列立刻成为我省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营国际物流通道的耀眼品牌。

  沿海经济,曾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但也为江苏沿海地区“弯道追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面向未来,江苏如何全面“拥抱大海”?顶着盛夏的酷热,我们一路前往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沿海地区实地探访,从徐圩石化港区,到通州湾新出海口,感受着“沿海三市”拥抱大海的发展信心,展望沿海成长为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可期未来……

  回眸刚刚过去的一年,从江苏各地“一把手”纵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锦推出,到“‘一把手’的一周”持续更新,再到“厅局长笔谈”不断发力,“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经济社会面貌,在“深阅读”版面一览无余。

  紧跟热点,感受江苏强烈律动的“经济脉搏

  2020,我们同样敏锐追踪着民生热点。

  我们依旧记得,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铁路开通、苏北大地全面迈进“高铁时代”的消息曾给当地人民带去了偌大的期待——便捷的交通除改写各地时空距离,还能为家乡发展带来哪些好处?1月20日,当我们乘着高铁一路向北,在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等五座城市展开调查,探寻“轨道上”的苏北旅游“”向何方时,惊喜地发现,高铁开通“对苏北旅游来说,既帮助旅游者克服了原先过长交通时间的心理障碍,也通过重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方式释放新的红利”。

  发展经济、便捷民生,离不开重大基础工程的上马与落成。7月1日,作为江苏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令沿线城市兴奋不已,我们在现场感受着“盼了20多年,终于通车”时,大家激动的心情。时隔五个月后,在11月30日连淮扬镇高铁全线通车进入“倒计时”之际,我们再次零距离体会到苏北高铁成为民生热点背后的逻辑,也依旧记得旅客的一句“自此从连云港往南不再‘难’”的感慨,给我们带来多少震撼。

  回首极不平凡的2020年,一段段飞舞于指尖、传递于屏幕,为公众所瞩目的话题,被我们以故事的形式“打开”,呈现在读者眼前。

  5月,伴随徐州方特乐园项目的开工和苏州乐园“归来”,我们开启了围绕主题乐园生存之道的探讨;7月,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后,我们随即展开对江苏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调查,细究全域旅游如何实现“全域共享”;8月,紧跟“老旧小区改造”的步伐,我们努力寻找“‘众口’怎么调,钱从哪里来”的最优方案;9月,“复活”一条金川河、“造福半座南京城”的故事,被生动而深刻地记录下来;同样是9月,我们拜访了位于南京的“天通苑”——探访河西油坊桥,凭借最细腻的笔触,描绘这里何以成为“宁漂”的聚居地与城市的“中转站”,与此同时,亦发出“城市‘中转站’,期盼多布设”的呼吁。

  每一处热点,都蕴藏着一条潜在的新生市场逻辑。这一年,我们通过探索“苏州市扩大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范围”背后的原因、追寻城市“老字号”发展的足迹、弄清“快递下乡,打开农村市场”的方式、解码“大城市争抢‘首店’的经济逻辑”,将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热点和其中的亮点,一一以“深阅读”的形式演绎而出;这一年,在对民生热点“抽丝剥茧”的解构下,全省经济社会强烈律动的“脉搏”令我们印象深刻。

  回望2020,这是极不平凡却释放出超乎寻常能量的一年;回望2020,经济发展的韧性让我们有理由对崭新的2021更有信心。(李睿哲 梅剑飞)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

吉兰芳:守护万家灯火
工作中的吉兰芳 吉兰芳(右二)走进江苏省金湖检察院
1-4月江苏新获批上市新药84个
   1-4月江苏新获批上市新药84个 继续位居全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