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在即 这些骗局一定要警惕

15.06.2015  20:10

  随着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又有一批准大一新生及家长开始关注高考报考的相关问题。从往年情况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家长“关心则乱”的情绪纷至沓来,打着各种旗号制造种种骗局。南京警方对近年来较为常见的相关案件进行汇总,希望考生及家长在听取招生宣传及选择高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增强自防意识,最大限度减少案件发生,避免财产损失,避免上当受骗耽误孩子的美好时光。

  骗局一:相信黑客真能修改分数?假的!

  2014年,秦淮警方发现辖区内出现以改分数为诱饵的诈骗案件。家住秦淮区的郑先生被骗走了近万元。民警与网名为“01先生”的犯罪嫌疑人取得了联系,并自称是考生家长,在交流过程中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和上网地址,将嫌疑人廖某抓获。据廖某交代,自己自初中辍学后便混迹于网络,他在网上以“黑客联系人”身份发布信息,号称可以修改高考、大学考试成绩,并向受害人索要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服务费”。

  警方提示:此类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网络帖子纯属骗局。一些网络技术人员也表示,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也行不通。因为高考网上阅卷并非一般理解的互联网,而是采用内网阅卷,因此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网上评卷科目首先在市教育考试院保密场地进行集中扫描,再通过专线传送到有关评卷点,全程监管十分严格。

  骗局二:野鸡大学发来录取通知

  近几年中国大学网公布了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考生及家长可及时登录网站查询。这些院校大部分是以北京、首都、中国等醒目字眼为开头,并且在命名上往往与一些知名大学很相近,例如:中国邮电大学、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学院等名称来迷惑家长和考生。

  警方提示:大多数野鸡大学都是通过窃取其他高校的校园、宿舍、实验室、教师资源等相关资料附加在其官方网站上,从而取得家长和考生的信任。在这里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所报考的大学一定要参考考生所在地的省级招生办下发的招生院校及专业的相关资料,不要在一些市面去买一些非官方性的书籍,以免造成遗憾。

  骗局三:成人教育自考系列“化身”统招生

  2014年9月,潘某、何某等多名受害人先后到雨花台分局共青团路派出所报案称,一名叫做黄某的男子,自称可介绍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以全日制统招生的身份进入某大学就读。自2011年起,黄某向受害人及其家长索要现金220万余元。而直到2014年,家长们才发现,这是成人教育自考系列。

  警方提示:部分不法分子以“专本连读”、“入校活动转为统招生”等为借口,对自己进行一系列包装,诱使学生家长相信自己可以让孩子从较低门槛入校,再通过关系转为统招生。当家长们发现情况不对时,孩子已耽误了宝贵的时光。

  骗局四:招考APP内藏病毒盗取密码

  随着今年高考“后时代”的到来,不少不法分子开始尝试将平日的电信诈骗犯罪行为与高考“捆绑”,这类犯罪分子将一些类似“高考志愿填报”等名字的手机APP链接向市民群发,并声称可通过大数据对比帮助考生筛选“最科学”的报考方案,诱使家长下载已经内置手机病毒的APP软件,从而盗取手机支付宝、网银内的钱款。

  警方提示:广大学生家长尽量不要轻信网络帖子、陌生号码发来的此类信息,更不要通过手机论坛、非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此类手机应用,对于相应的高校信息查询、填报志愿的手机软件,应在安全电子市场下载,并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机管家定期查杀病毒,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骗局五:“内部指标、特殊关系”都是坑

  6月9日,雨花台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线索称,辖区内不时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内部指标上大学的小广告。这种以内部关系为名的高考录取诈骗是最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比如“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在高等院校有招生名额或特殊关系”等,一旦诱骗考生或家长上钩,则会从中收取“手续费”。

  民警提醒:各大高校招生指标和计划均需教育部核准后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且招生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并非只要花钱就能拿到招生指标。而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自主招生计划和定向招录计划,也不是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的,其招录工作也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下,通过教育考试院开展的。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