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平稳开考 年年送考父母心 而今眉头次第开

08.06.2015  17:12

  

  

  昨天11时35分,普陀区宜川中学门外,曹杨二中考生小沈的妈妈一眼看到人流中走出的儿子,迎上去微笑击掌,孩子急着说“今天感觉……”妈妈打断“不管怎样,考完就翻篇,下午继续努力”。妈妈挽着儿子的胳膊,一起往家走。

  考场外的送考家长是一道风景。年年父母心依旧,可今年的考场外,次第渐开的是眉头,不变的,是目光所向。

     哪份名单你认得的多?

  “哪份名单你认得的多?”宜川中学门前,不少家长讨论着微信朋友圈热传的一段话:第一份名单列举了一些古代状元;第二份名单则都是当时的落第秀才,其中倒有不少名人,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的很有道理!”曹杨中学学生小常的妈妈已经跟周围家长聊了好久,她说,填志愿时孩子很理性,在专业和学校之间选了专业,第一志愿填了上海大学的机械工程,根据以往这一专业的分数线和小常平时水平,应该没啥问题。所以,妈妈也笃定,“现在回想我们当年,考上好学校的、所谓差学校的,不都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烦恼?

  报道了10年高考,记者发现,现在许多家长的教育观、高考观不再那么“紧绷”:相比成绩,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们拿到英国高校录取通知

  “我们已经拿到英国高校录取确认函了”,下午,市西中学门口,市西中学考生小梁的妈妈一边跟周围家长聊,一边等着给儿子送伞。“其实可以不用高考了,可是他说,这是自己中学生活的纪念,一定要好好考。

  长宁区复旦中学考点外,沈先生说,孩子在中学成绩年级中游,夫妻俩想好了,如果这次发挥不好,哪怕只能进大专,只要专业选得好也就满意了。

  晋元中学高三考生小程的妈妈,给女儿减压,也给自己宽心:“高考后,我们还报名了同济的自主招生考试,人生有很多次机会,高考也是一种人生经历。

  “我还记得,那时候自己高考,早上自己骑车带一个面包去考场,家里也没如临大敌”,“好像唯一的福利是我妈给了我一块巧克力”,“儿孙自有儿孙福,再操心也没用,只要他们自己不后悔”……有意思的是,学校门外等候考生的同时,一场有关高考的“忆苦思甜大会”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

  近几年高考学生的家长,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80年代中后期参加高考,在高考历史上,也算承上启下的一代。

  考场外,新风景越来越多。许多爸爸妈妈举着相机甚至摄像机,拍下孩子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对他们来说,高考不再是生死攸关,而是家庭生活的一段旅程。(本报记者 彭德倩 许沁 龚洁芸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