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依托美丽乡村 近三年建成农家乐300余家

11.01.2016  14:38
        高淳,以地高民朴名世。十多年来,对生态立区(县)战略的坚守和实践,使之成为许多游客的向往之地,更趟出了一条围绕生态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
        涵养生态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03年,高淳就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高淳2013年撤县设区),当时,不少地方尚未从粗放发展中明白过来。12年来,高淳弛而不息、久久为功,并未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压力,对这项战略产生动摇。“断腕之痛是必然要承受的。”高淳区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仅在制定战略初年,高淳就主动放弃了总计超过50多亿元的化工项目。
        高淳全区面积802平方公里,这其中,30%被规划为生态经济区,其余70%的广大区域为生态涵养区,在规划上就为经济发展划定了生态红线。
        在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高淳也下足功夫,着重构建了生态文明考核评价、生态文明法治、生态规划管控、生态投入保障、生态环境损害问责“五项制度”。2010年,高淳在全省率先推行镇差别化考核机制,建立了每年把20%的地方新增财力、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等刚性制度。
        高淳十多年来下大气力涵养生态,2010年,高淳创成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2012年,受环保部委托,高淳制定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样本。
        慢城快发展,老街新变化。近三年,高淳发展乡村农家乐303家、建成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示范村40多个,目前全区从事休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农村居民达到6.7万人、占比达到19.1%,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近3亿元、人均增收4500余元。2014年,高淳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42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3元、增长10.4%。
作者: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