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所省属高校首配总会计师 打理千亿资产

03.07.2015  13:54

  6月上旬,13名省属高校拟任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相对于书记、校长等常规职务,有两位人选的职位特别新鲜:总会计师。高校总会计师是什么样的角色?为何要设置这样的职位?将为高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家大业大”亟需专业打理

  高校总会计师干些啥?据了解,总会计师不仅仅是个“管账的”,而是要承担起整个高校所有涉及财、物的相关管理职责,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发展规划,并向校长负责。

  之所以要为高校配备总会计师,缘于高校自扩招以来一直在迅速“长大”,原有财务管理体制已跟不上脚步。

  众所周知,江苏高校数量、在校学生数量双居全国第一,而不为人知的是,江苏高校的经费投入、资产总额也令人咋舌。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表明,2014年,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达446.42亿元,高校资产总额更是高达1101亿元,这还没算不少正在建设之中尚未竣工进入决算的资产。

  从资金来源看,高校也从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向包括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学费、社会办学、教育基金等在内的多种渠道转变,经费总额急剧增长。2014年,省教育厅直接管理的55所高校中,经费收入总数进入“10亿元俱乐部”的就有10所大学,其中苏大超过25亿元,堪比苏北一个县财政的收入总额。

  此外,高校经济活动与社会关联度、复杂度也今非昔比,甚至比企业运转更复杂,同样也面临风险。

  相对高校普遍家大业大的现状,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却不尽如人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表示,当前高校一把手和主管财务的副校长中,具备财经背景的屈指可数,无论是从专业能力还是重视程度看,非专业人士的操作经常会导致高校资金与资源的管理不善、决策不周,乃至闲置浪费。“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

  既是“守护者”又是“理财师

  总会计师进驻江苏高校,既是应运而生,又是一次补课。

  早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对高校设立总会计师作了硬性要求,规定总会计师的级别、职责、职权,并明确有总会计师的高校不再设分管财务副校长,总会计师“进班子”,相当于协助校长的副校长。

  江苏也较早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去年4月,首批两位总会计师分别进驻南京财经大学、南通大学。今年上任的这两位,已是试点的第二批。

  倪道潜表示,总会计师进驻有利于管好姓“”的钱。“从以往的教训看,高校负责人之所以出事,有的是因为不懂财经,加上对有关经济责任、财务法律法规的‘无知’而犯错,有的是缺少监督、用权太‘任性’。总会计师到位后,一方面可以从专业角度,对重大决策、基本建设、资产后勤等情况为校长把好关,另一方面,作为‘副校级’领导,也能对一把手起到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

  作为首批试点高校的负责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认为,总会计师不仅要当好高校资产的“守护者”,还应做好高校发展的“理财师”。 “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都是有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引进人才、盖一幢房子、购买大型设备都与财有联系。总会计师要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谋划,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盘活用好资产资源。

  制度发力还需整体配套

  尽管才试点一年,首批高校总会计师已初显威力。南京财经大学总会计师到位后,对学校整体资产进行重新盘点、整顿,“”出了不少资源。比如老校区门面房清理后严格按照规定出租,仅7间房的收入就超过原本91间房的收入总和。

  有关人士表示,不少大学每年收支规模十几个亿,由精通财务管理、熟悉投融资的专业人士打理,既可以省出钱,也可能生出钱,从而有效提高管理质量。

  “总会计师制度化、常态化,也是优化高校治理结构,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认为,类似的制度同样适合医院等收支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的国家公权力主办的大型事业单位。

  不过,该负责人也承认,仅仅依靠总会计师一个岗位的设置来提高资产管理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配合,比如常态化的外围审计制度以及财务收支预决算公开制度。“总会计师配备后,还要推行规范化的外部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形成免疫系统,才有可能帮助高校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郁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