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录取逐步展开 家长考生要明辨六种骗术

05.07.2015  14:37

  中国江苏网7月5日讯:本周,市区警方共接到各类报警及市民求助咨询电话69000余起,与前一周相比有所上升。随着高考成绩的出炉,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也逐步展开,高考招生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也随之进入高发期。

  警方综合分析了此类案件的作案手法,并提出相应识别方法,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防止上当受骗。广大考生与家长要通过正规途径查询相关高校的招生简章,如接到和高考招生的相关短信、电话,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急于做出汇款等行为。若发现上当受骗,应及时报警并收集、保存好相关证据。

  “野鸡大学

  冒充正规高校

  近日,媒体曝光了全国众多“野鸡大学”的名称。这些“大学”伪造、拼接正规高校官网,为规避备案程序,均将“学校官网”挂靠境外服务器。这些“学校官网”与正规大学官网相似度很高,迷惑性较大。“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国际管理大学”等听起来高大上的学校赫然在列。

  【警方提醒】考生可到教育部高考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对院校进行查询,如在院校库无查询结果,表示该院校不具备2015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不能授予国家承认的学历。

  以军校“特招指标

  骗取指标费

  犯罪分子通过编造军校地方指标,甚至伪造印章和部队证件,假冒军事院校招生工作人员,或声称能拿到军校“特招指标”,要求家长支付指标费,骗取考生钱财。

  【警方提醒】军校与其他高校一样,统一由国家投放招生指标、统一进行政审、面试和体检、统一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统一注册入学,不存在所谓的“特招”或计划外招生,除收取国家规定的费用外,不会收取考生和家长的任何费用。

  混淆教育形式

  蒙骗考生

  犯罪分子通过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校教育的区别来蒙骗考生。家长花钱后,就读的并非普通高等教育,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等。

  【警方提醒】考生和家长遇到此类情况,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有条件的要实地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不要轻信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招生政策等相关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取学杂费

  不法分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并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

  【警方提醒】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尽量不要急于汇款,而应对通知书的真伪进行识别。可先登录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或到县(市、区)招生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确定是否与通知书一致后再汇款。

  自称“高招办人员

  “暗示”行骗

  犯罪分子自称系某高校招生人员,制作虚假的高校招生宣传资料,诱骗学生及家长填报志愿,骗取家长信任后,以录取难度为由,以“暗示”方式巧妙骗取考生家长的钱财。

  【警方提醒】高考实行“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会向社会公布,录取工作是公开透明的,不可能像招生骗子所说的“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遇到此类机构或个人,要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以免被骗。

  谎称有“内部指标

  让家长交“定金

  犯罪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所高校的“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但需要家长先付“定金”、后入学。还有的犯罪分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学生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录取。

  【警方提醒】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或“随意招生”。高考招生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所有招生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未经国家批准或者未向社会公布的,不能安排招生。广大考生、家长要认真辨别,向教育主管部门查询国家政策规定,以免上当受骗。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