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参与历史风貌区保护 其创新思维引发惊叹

19.11.2015  16:15

  南京在国内首次吸纳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规划保护与复兴。在导师的指导下,昨天,大学生规划志愿者们把他们辛勤付出后凝结而成的规划作品一一做成展板,“”到了南京市规划局大楼内。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张松、叶菊华、胡敏、相秉军、童本勤等,与薛冰、姚远等历史文化保护学者组成专家学者组,对师生们的5组方案逐一点评,共同研讨对明清古街区的更新保护路径。

  专家组成员力挺创举: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里程碑

  111天,东南大学研究生邹建国精确计算出了他和同学们一起,“”在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历史文化风貌的片区规划上的时间,而这占据了他们2015年整个暑假的安排,“作为大学生规划志愿者,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据悉,接下来,高校师生们的5个规划研究方案,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小西湖片区原住民见面,在倾听民声后,做进一步调整与深化。官方也将吸收个中智慧,以更加稳妥的姿态,展开保护与复兴工作。

  多年高度关注老城南保护与复兴的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姚远表示,这一创举将成为国内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一个里程碑。

  “04户,人数4人,租金50元/月,居住时长45年;05户,人数2人,租金35元/月,居住时长34年……”同一时间,共有48位大学生规划志愿者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小西湖片区。他们走街串户,把这一片区1390户住民的“底细”摸了个遍。

  “有人把老城南比作一扇大门,门东门西就像两块门板,一左一右,开启了整个老城的记忆。门东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明清时期江南市井文化的历史空间。其中传奇人物、明清建筑多有展示,被称为‘南京之根’的老城南,遗留了众多厅堂规整的老宅院,虽然看起来破旧不堪,但是‘拂落灰尘见真珠,”南京大学研究生姚梦说。

  规划志愿者来自规划、建筑、历史文化及社会学等多个专业,多团队、多专业思维碰撞的火花,更体现出年轻人的活力和奇思妙想。历史边界研究、文化滋养与生活滋养、小规模簇群式的节点开发、资金筹措、如何引入市场要素、厕所改造、住房拆与不拆……方案不仅停留在保护与开发上,更聚焦“民生”,颇多新意。

  区委书记鞠躬感谢:

  比上千万元请来的专业机构强

  面对一个个热切而充满活力的方案,秦淮区委书记曹路宝由衷地表达谢意,并向师生们深深鞠躬。

  曹路宝说,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秦淮区就做两件事:保护更新老城,开发建设新城。老城更新策略可用两个词归结:志愿与渐进。志愿是充分尊重原住民意愿,走与留都有方案。渐进,则意味着不再大干快上,而是要沉得下心。“这是一个荒芜的花园修复的过程,种花补草有一个周期,不能急,而且要持续有机更新。

  “小西湖片区的每一条巷子我都曾走过N遍,也曾构思过很多保护与改造的思路,但一直没能实现。今天深深感受到,规划志愿者们的方案比花几百万、上千万费用请来的一些专业机构更深入、更细致、更有内涵。”前不久从鼓楼区履新秦淮区委书记的曹路宝坦言,曾多年在老秦淮区从事城市建设改造工作,秦淮区有7.3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责任沉甸甸。“这些年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做法不少。曾经大拆大建,错了!曾做过‘镶牙式’修补,也错了!后来又把老建筑推倒,建精品街区,但发现又太高大上了!为什么有一番抱负却总出问题,根子还在理念上。

  对志愿者们劳动深表感激的还有南京市市长缪瑞林。昨天,他亲笔签名的志愿者证书,被一一交到大家手上。

  规划局长点赞:

  为历史街区规划提供首创性思路

  一幅主题为“王谢的厅堂百姓的街道”的设计图令记者驻足。“100多年前的小西湖片区居住着南京城中大量的富商文人,而现在却成了城市的贫民窟,令人叹息!走访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街道:一个四进三开间的宅子,当心被打开成开放的街道,连接着两头的街巷,里面的8户人家则居住在两侧开间。摇摇欲坠的房屋,阴暗潮湿的环境,卫生设施的缺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所以我们把这个穿越房子的街道保留下来,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二学生何若岚说。

  “我们的规划更有想像力,相较大师们,更敢于摒弃陈规。”面对记者,南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徐晏很自信地认为,常规设计手法已难以解决南京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复兴问题。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介绍说,小西湖片区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老城南历史城区门东地区,总用地面积约4.69公顷。这里历史积淀深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处及推荐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及古树、古井若干。该片区虽然基本保留了明代、清代的空间格局,但环境整治及房屋更新改善迫在眉睫。亟待探索由遗迹保存走向文化再生的历史地段更新途径。

  “当前我们对明清时代街区、风貌区的规划保护面临着不少困境。在修建方式上,较多停留在对街区内历史建筑等物质空间的重视,忽视了对文化肌理和原住民的关心;在土地运作方式上,单一的整体征收模式也造成了成片同质化更新;在规划研究和规划实施上,缺少对产权的分析、对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的考量,仅仅保住物质空间的壳,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叶斌坦言,高校师生参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的社会实践,为今后明清历史街区的规划提供了新鲜思路,这一做法在国内也是第一次。本报记者汪晓霞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