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

21.12.2015  17:14

              2015年下半年,笔者在研究了《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就“高校学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问题又调研了《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情况,四所高校学报处于同一层次,即都属于江苏省级期刊,且全属于科技学术期刊,具有代表性。笔者结合调研情况,希望总结出学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分析。

        学术背景与现实定位

        笔者调研的四所院校均属于二本院校,学术水平在省内居于中等或偏下。常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属于教学科研型高校,而南京工程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属于教学应用型高校。再选取东南大学作为对比,东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本院校,属于基础研究型高校,学术水平较高。《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在2013年度共计403种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统计评价中,《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与排列序号分别是:

        影响因子:0.271、0.295、0.278、0.194、0.878;

        排列序号:302、285、296、349、34。

        显然,高校学报(省级期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核心期刊《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相距较远,这反映出学报的影响力建立在学校学术平台的基础之上。

        作者分布与质量分析

        2014年度,《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文统计情况对应如下(表1):

        刊发学术论文总数(篇):62、78、55、65;

        中级职称作者与硕士研究生作者所占比例(%):95、56、67、84;

        国家级/省部级基金论文比(%):37/26、24/18、15/9、23/15。

        从统计数据来看,相对而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和《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的国家级基金与省部级基金比略高一点,但就作者情况而言,大量集中在硕士研究生与中级职称群体,占六七成以上;而博士研究生、副高或正高级职称作者所占比例较少。

        2015年度,《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发文统计对比如下(图1):

        国家级基金论文比分别是:38%、36%、81%;

        相应的发文数量为:55篇/240页、76篇/396页、212篇/1308页。

        由数据可见,二本院校与国家直属一本院校的论文差距之大。

        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分析高校学报(省级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稿源不足。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为例,2014年度投稿数量登记总数为113篇,其中硕士研究生作者所占比例最多,达到61%,而校内教师仅占12%。正是由于稿源不足,《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从2008年起,将期刊页码数由原来的90页缩减至现在的80页。

        另一方面,论文学术质量水平不高。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所刊发的学术论文中:就作者群体而言,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作者所占比例为六七成;就稿件质量来说,国家级论文基金比例不高。

        尽管各学院都有优势学科,如苏州科技学院的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他们能申请到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但作者的目光大多投向EI、SCI收录的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因此,校内优秀稿件外流了许多。

        此外,正是由于稿源不足,迫使编辑在审稿把关方面降低了学术水平,以适应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不高的现实,从而导致发表的论文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论文质量水平不高有着客观成因和主观性不利因素。在客观成因方面,如上所述,高校学报(省级期刊)影响力不大,学校的学术平台不高,难以吸引较高学术水平的稿源,约稿很困难。而主观性不利因素需从多方面加以探析。

        其一,从学校上层的角度来分析,二本院校都面临亟待提高学校的学术层次、知名度与自身学报(尤其是科技期刊)处在较低层次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在科技成果的评价中,院校都大力鼓励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而言,中外权威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的积分比大体在4:2:1(参考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

        其二,因职称评审与科研评价机制导致高校学报(省级期刊)吸引不到优秀稿源。在中级职称的评审中,在省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尚有作用;但在副高级的职称评审中,只有有限的作用;在高级职称的评审中,则基本上没有作用。

        其三,自身缺陷。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编辑部门,高校学报(省级期刊)自身也的确有其不足。如,编辑规范性重视程度有余,学术性不足,自身的工作没有做实做细。

        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

        立足本校实际找准目标定位。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省级期刊)要立足本校教学科研型或应用型这一事实,在科研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背景下,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先做好服务中级职称教师、硕士研究生作者的工作,再争取优质稿源。

        学校在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首先要努力确保硕士研究生稿源。在苏州科技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中,虽然要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一篇,但对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视同核心期刊;《南京工程学院学报》与《盐城工学院学报》都欢迎硕士研究生投稿,将他们作为服务的对象。其次在其他方面,学校可规定教师晋升职称必须至少有一篇在本校学报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教师在校受聘期间(一般是3年),建议在学报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尤其是教授,也要发表一篇;申请到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的教师,应该在本校学报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等等。这些对于提高本校学报的影响力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寻求和加强与学校特色专业对应行业的联系。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该校在电力、机械等优势专业上已经在行业内产生了很深影响,保持好校企联系,也就拥有了很好的作者群体与稿件来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度校外稿占42%,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内在改进学报编辑部。在硬件上、管理上、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努力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办刊条件,尤其要侧重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并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建立学术型编辑机制,将工作做到位。编辑业务水平达标只是及格线,但如果专业学术水平不足,学报也办不好。由于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第一次投稿,对论文的规范格式掌握不够,所以在编辑他们的论文时更需要专业素养与责任感。

        做好学报编辑部网站建设。加强学报的网站建设,做到系统全面到位,让读者、作者在数字化时代更加快捷地查阅本校学报的文献信息,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议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一是在学校网站主页面设置学报链接;二是查找论文做到及时准确,在当期目录中要能查取到最新出版的期刊;三是对于过刊文章,应该提供PDF格式上传,多多益善;四是摘要部分信息齐全;五是建立起学科领域目录、作者目录;六是在做好网络自动采编投稿审稿系统的同时,要附上电子邮箱并留下联系电话。

        即便在今天的数字时代,省级高校期刊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核心期刊所替代,在学术期刊中应有一席之地,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术期刊的引证和引文数量存在着明显差别,盲目追求被引频次可能导致期刊失去发展方向,改变其服务的对象与存在的价值,应当引起重视。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学报,可能会发展成中文核心期刊。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报(省级期刊),做好服务中级、初级作者的工作同样重要,不必盲目追求高水准。

        从国家对学术成果、职称评定、期刊水平的评价机制上,不要过于要求SCI、EI收录,这样容易造成国内优秀稿源外流;对于高校学报(省级期刊)应同样予以重视;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中级职称的教师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基金的机会不多,应该予以扶持,这样与国家目前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的政策相符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秦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