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开发区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周年成效显著

09.03.2015  17:58
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实施,高新工商根据国家、省市改革总体部署,积极开展改革专题培训,加大政策宣传解读,针对重难点问题解疑释惑,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一年来,通过认真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积极推行网上登记并发放电子执照,稳步推进“先照后证”,协调简化住所登记,改企业年检制度为年报公示制度,有力促进了改革政策的“落地生根”和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为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企业总体增量明显,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高新开发区新登记企业594户,同比增长70.2%,增幅高于全国48.9%的平均水平。其中内资企业80户,增长2.81倍;注册资本26.19亿元,同比增长10.12倍;私营企业500户,同比增长64.47%,注册资本33.67亿元,增长2倍;外资企业14户,注册资本2712.8万美元。 二是私营企业增长迅速,小微企业数量攀升。改革一年来,新登记私营企业500户,较去年同期增长64.47%,目前私营企业比重已超8成。这充分说明放宽登记事项,大幅降低创业成本,民间资本活跃,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改革促进了一批小微企业发展,一年来新登记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67户,同比增加55.81%,比2012年增加1.58倍,数量呈稳步攀升态势。这类企业一般资金链薄弱,创业压力大,但投资者有奋斗激情和创业干劲,大多是成长型企业。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行业稳中有进。以高新区内资及私营企业为例,截至2015年2月底,第一产业23户,占0.76%;第二产业897户,占29.7%;第三产业2100户,占实有企业数的69.54%。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中,第三产业490户,占新登记企业数的84.48%,同比增长了1倍,明显高于第二产业15.79%的增幅。从行业来看,排在前四位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共435户,占新登记内资及私营企业数的75%,涵盖了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等高新区四大特色行业,表明了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刺激下,高新区特色产业稳中有进、其他产业兼顾发展的局面初现。 四是“先照后证”有效实施,市场准入环境不断优化。2014年8月19日,南京市工商局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发布了《关于实行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的通知》,8月26日,从事运输业的南京南车浦镇工业物流有限公司成功申办营业执照,标志着高新分局先照后证登记工作正式展开,一年来,开发区内共有36家企业享受了先照后证政策。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我市规定8种经营项目允许利用现有住宅进行注册登记。一年来开发区内以住宅从事经营服务的企业共12家,涵盖计算机系统服务,文化创意咨询,电子商务,股权投资等行业。 五是积极推行网上登记,电子执照有序发放。结合高新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特点,分局积极推行网上登记和发放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改革一年来,我区新登记企业网上登记达90%以上,共有90家企业办理了电子营业执照,占同期办理营业执照开业公司数16%。 六是企业年报工作全面展开,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启动运行,方便社会群众查询了解企业信息,有效扩大社会监督。《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后,经过多方宣传发动、培训辅导,企业年报公示工作全面开展。截至2014年末,剔除2012未年检企业,辖区1933家企业完成年报,年报率达94.66% ,较上年度年检率增加16.64%。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分局抽查辖区24户企业信息公示情况,除2012年以前未年检7户企业外,其他企业信息公示规范、良好,同时,抽查结果及时录入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通过企业公示信息抽查结果公示及企业信用建设宣传,企业信用意识不断强化,依托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社会诚信体系初步建立。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一年来,高新开发区总体而言成效显著,为园区创业、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高新工商将进一步加强改革政策的宣传解释,协同各部门共同推进各项改革后续进程,在改革所涉及的简化注册程序、取消企业名称核准预先环节、放宽经营范围、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的应用、“并联审批”“三证合一”等方面积极推进工作开展。同时按照总局部署,进一步促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进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同时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对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形成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信用约束机制。(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