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直接经济效益超12亿元 高新区博士后工作助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21.10.2015  08:2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当前,苏州高新区已经绘制了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全力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宏伟蓝图,创新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突破期。在这一背景下,高新区不断优化引才育才环境,持续推进博士后工作站设站与博士后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请看一组数据:10月12日,高新区召开博士后工作推进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仅今年以来高新区就新引进博士后16人,至去年底,高新区站内博士后人员已累计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70余项,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那么,博士后工作站的现状如何?博士后工作站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高新区又是如何推进博士后工作发展的?对此,记者进行了专访。

   设立苏州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获批工作站29家

   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制度。据悉,早在1999年,高新区就设立了苏州市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苏州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和2013年,高新区又先后设立苏州科技城、创业服务中心两家省级区域性分站。经过16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累计获批博士后工作站29家,专业领域涉及机械机电、电子信息、金属冶炼、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招收博士后47人,仅今年以来就新引进博士后16人,目前在站博士后有37人。已完成博士后科研项目后出站的博士后10人,其中,5人留在高新区工作。博士后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日益提升。近三年来,有两位博士后获得国家级博士后科研资助,9位博士后获得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在开展省双创博士计划以来,高新区累计有5位博士后获得该项资助。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12亿元

   自建站以来,高新区始博士后人才作为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予以引进、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载体作用。16年来,这些博士后人才为区内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等技术创新及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毕业于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的易佩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4年,易佩伟加入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学影像室,成为医工所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磁共振分子成像和细胞成像相关的创新研究。在站期间,他成功研发出不同粒径大小和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超顺磁氧化铁纳米探针,可以用于细胞标记示踪和靶向分子成像研究。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发表SCI论文一篇,并获得了中博士后面上基金和江苏省青年基金的资助。此外,他还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参加首届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大众创意组一等奖的佳绩。

   而另一位博士后科研人员刘运宇于2013年进入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离子注入法制备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发。经过刻苦钻研,他研制的H-pattern电池的效率超过产线常规电池0.3%以上,离子注入的MWT电池效率比常规MWT电池提高了0.5%以上,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年,刘运宇本人入选了省博士集聚计划,他的博士后科研项目“下一代IBC全背结背接触电池研究”入选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据悉,该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达500万元,年新增利税75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包括易佩伟和刘运宇在内的高新区站内博士后人员已累计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70余项,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在突破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持续推进博士后工作发展 资助金额超过150万元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博士后工作发展,高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推进博士后人才快速集聚。有针对性地引导重点产业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推荐符合高新区5+2创新产业体系、并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条件、建有经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够为将来引进的博士后提供科研平台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建站培育。

   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创新载体,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2012年,高新区专门出台了《苏州高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助办法(试行)》,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合同期内将得到总计6万元的生活和工作经费资助,在站博士后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计划的,按照1:1的比例给予项目匹配经费资助,在站期间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资助。出站后继续留在高新区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享受10万元的薪酬补贴,对在站博士后提供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医疗保险与健康保健等一系列的便捷服务。同时,符合条件的将优先支持申报省企业博士计划和市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自该文件出台以来,已累计资助博士后26人,资助金额超过150万元。

   此外,高新区非博士后工作的日常管理,助推企业为博士后人才提供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提博士后培养质量,辅导进站博士后申报各类人才项目,为博士后人员的引进和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提升博士后的连续引进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拓宽引进渠道;通过提高项目和企业市场地位的匹配度,使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对企业创新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更大作用。

  通过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促进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全区的设站单位已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培博士后,开辟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架起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的新桥梁,发展出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创新动力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高新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夏燕燕)

  

编辑: x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