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产业,给力淮安经济新常态

29.01.2015  11:37

  “4+2”优势特色产业比重超55%

  新华报业网讯 刚刚过去的2014年,淮安市列入省统计的18项主要指标中,预计有三分之一左右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增幅全省第一,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151个。近年来,该市按照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思路,规划梳理出“4+2”优势特色产业,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成为淮安“稳增长、促转型”的有力抓手。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指出,“4+2”优势特色产业率先取得突破,工业经济汇聚更多“高大上”要素,为淮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端规划,推动产业“三突破

  去年3月,由世界顶尖咨询机构——新加坡裕廊国际编制的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产业定位报告接受评审。报告明确了“高端、绿色、循环、集约”发展导向。近日,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实联化工、麦道农化、山东金岭等一批优质项目已显示出园区的发展水准。

  盐化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发展,是淮安强力推进“4+2”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未来3-5年,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全部突破1000亿元,2015年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500亿元。 “特钢产业布局‘一园八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构筑‘一核四特’格局,食品产业重抓‘一带一区三特’。”市经信委主任赵权说,通过高端谋划,淮安致力于推动产业实现规模、产业链和高端化“三个突破”。

  去年,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同比增长30%以上。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和光电子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市统一谋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富士康、达方、威灵、大通等一大批电子产品企业,苏北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正在形成。

  目前,“4+2”优势特色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55.1%,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900亿元,盐化新材料产业创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食品产业产值位居全省前列,特钢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发展,获批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