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个新生儿就有一位高危儿 专家:早期干预可助90%高危儿恢复正常

20.12.2015  18:22

  中国江苏网12月20日讯(记者王千榕通讯员钱莹)今天是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干预康复中心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今天上午,一场特殊而又别开生面的亲子运动会正此举行。4岁半的蕊蕊与爸爸代表菠萝组参加了《小小搬运工》比赛,虽然她的步伐相对于同龄孩子依旧显得蹒跚,手中的小球在搬运过程中因抓握不住时常掉落在地,但你若得知蕊蕊是个刚出生就右侧偏瘫的高危儿宝宝,对眼前的情形可能更多的是感慨神奇和不可思议。

  市妇幼儿童早期干预康复中心今年收治高危儿500人左右

  “高危儿指在孕期和(或)分娩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出生后需要观察监护的孩子,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缺氧史等,占新生儿出生总数的10%左右,也就是每10个孩子就有一位是高危儿。”据市妇幼儿童早期干预康复中心负责人童梅玲主任介绍,由于这些宝宝的重要脏器如脑、心、肺、眼、耳和神经系统等发育不成熟或容易受损伤,在发育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脑性瘫痪、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儿童孤独症、语言发育落后、智力低下视力低下、听力障碍等异常。

  “今年中心收治的高危儿在500人左右,而随着新出生人口的增多,高危儿的收治也在逐年增加。”童梅玲说,高危儿中一半是早产宝宝,余为妈妈在孕期和分娩期的一些因素所致。例如,孕期因素有孕妇患高血压、高血糖或者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分娩期因素有胎盘前置、胎盘早剥、脐带短、脐带绕颈等。“目前,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二胎妈妈中有部分已属于高龄产妇,生育风险增大,高危儿的出生数量也随之增加。

  高危儿家长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

  每一个家庭对新生命的到来及其未来或许有着不同的期许,但平安健康无疑是共同的心愿。尽管如此,由于一些孕期、分娩期或出生后的复杂原因,一些宝宝成了高危儿。童梅玲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听信偏方、伪科学,可能家长一个小小的错误选择,就会对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童梅玲认为,惟有系统的筛查,规范的管理,专业的指导,才能为高危儿健康发育成长保驾护航。“我们的管理从孕妇建卡,到出生的高危儿评估,以及从儿童保健门诊的筛查,一直秉持全程关注、长程指导。通过专业检测、筛查,结合必要检测项目,能够有效评价宝宝发育状况。对于问题宝宝,做到及早干预。”据童梅玲介绍,对高危儿的综合干预方法包括喂养指导、药物治疗、视听触觉训练、神经发育治疗、运动功能训练、物理疗法等。

  童梅玲指出,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变化明显,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存在高危儿相关表现。若发现宝宝有其中一种异常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来医院就诊,例如:手脚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打挺;满月后头老往后仰,不能竖头;头和手频繁抖动;视、听反应差;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仍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内收,5个月俯卧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6个月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7个月不能发“”、“”字音,8个月不能独坐等。

  通过早期发现、诊断、治疗,90%的高危儿能正常生长发育

  “虽然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间段不同,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90%的高危儿是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童梅玲强调,高危儿的治疗一定要趁早。科学研究证明,0~6个月,宝宝脑部处于迅速发育期,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但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形成发育,脑损伤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未固定化,这个时期治疗更利于恢复。但也正由于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即使有脑损伤,也不一定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加强高危儿的定期随访检查,可在早期发现某些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以便指导有脑损伤的宝宝尽早开始干预治疗。否则,一旦发生神经系统疾病,将来可能会出现各种残障,包括生理、病理、心理发育方面障碍。

  据童梅玲介绍,蕊蕊从新生儿科出院就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了,妈妈也为此辞去了工作。因为肌张力异常,下肢支撑力量差,以及上肢的屈曲、内旋异常姿势等原因,使得蕊蕊无法像正常孩子一般站立,更不要说正常行走了。康复中心根据蕊蕊的情况,不同时期精心制订出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经过下肢支撑力量、站立平衡训练、运动协调性等多种训练方式,加上妈妈风雨无阻的坚持,原本预测6岁才能走路的蕊蕊,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在医生的帮助下,蕊蕊的治疗效果比同样情况的其他孩子要好很多。”童梅玲补充道。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