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骄傲,我骄傲!” 辉煌中国的“螺丝钉”们国庆吐心声
新华报业网讯 在这个奇迹频出的时代,不断有中国创新、中国制造成为新的中国亮点、中国骄傲。它们有的诞生于江苏,有的汇聚了江苏人的创造之力。在共和国建国68周年到来之际,为“中国骄傲”默默奉献的“螺丝钉”们有着何种别样感受?
梦圆太空时,虽苦也自豪
“今年是我工作10年来第一个完整的国庆长假。”9月28日傍晚,天宫二号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江苏如皋籍的王成忙碌一天后抽空接受记者采访,当晚还要加班。“今晚还好,八九点就能结束。”他笑言,平时一旦有任务,忙到凌晨是常事。
2003年,正读大三的王成从新闻中看到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天”,让他激动不已。毕业后选择人生舞台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载人航天事业。如今,他已是参与天宫一号、二号,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资深工程师。
国庆前夕的电视屏幕上,总少不了火箭升空、飞船翱翔太空的镜头,因为爸爸工作的缘故,王成6岁的儿子看到了便会格外兴奋。至于王成自己,作为全国人民非常熟悉的飞控中心大厅内在座一员,心态却有所不同:“一进入发射程序,大家会非常平静,眼前、心里、耳边,只有手上的工作。”
作为庞大系统工程中的一颗“螺丝钉”,王成十分清楚,只有每个人尽心竭力,精密“机器”才能运转自如。“大家看中国航天发射成功率很高,其实公众不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曾面临多少困难、解决过多少难题、避免了多少风险。”当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圆满完成、当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他由衷觉得,为了这份骄傲和欣喜,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
回到家乡中小学校做太空科普时,他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航天人”的崇拜。“这种自豪感,也是让我们甘于这种生活的原动力。”
航天事业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在近年来密集的航天发射中,人们会看到我国“航天人”中大量年轻的面庞。今年,王成36岁。在最好的年华,和年轻战友并肩托送绘有五星红旗的飞船升空,他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人有成就感呢?
怀揣“中国芯”,奔向强国梦
“10年前,神威超级计算机整个系统的运算速度是每秒1万亿次;今天,‘太湖之光’一颗芯片的运算速度就达每秒3万亿次。10年前,神威最多只能大致预测三四天的天气变化;今天,‘太湖之光’可以精准预测七八天后的天气。10年前,神威用的还是美国进口芯片;今天,‘太湖之光’揣的是一颗中国芯!”国庆到来之际,位于太湖之滨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迎来一拨又一拨慕名前来见证“中国速度”的参观者。站在“神威·太湖之光”巨大的身躯前,超算中心推广培训部的王琼一遍遍讲述中国超算的神奇,“这么骄傲的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够。”
王琼,是国内最早接触和全程参与“神威·太湖之光”研制运营的团队成员之一。2006年,25岁的王琼来到无锡,与伙伴们一起投身一项伟大的事业——规划研制搭载国产芯片的世界一流超级计算机。
当时,中国超算虽然在速度上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人。“天河”系列国产化程度达到70%,“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达到85%以上,但核心处理器都采用了进口芯片。
憋着一股劲,王琼和同事们默默攻坚。 2016年6月20日,世界超级计算机组织TOP500宣布,采用全国产处理器的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和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登顶全球榜首。TOP500网站评论道:“神威·太湖之光”结束了“中国只能依靠西方技术才能在超算领域拔得头筹”的时代。
2016年11月14日,“神威·太湖之光”以较大的运算速度优势轻松蝉联TOP500冠军;11月18日,依托“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成果首次荣获“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今年6月19日,“神威·太湖之光”再次斩获新一期TOP500第一名,实现了我国国产超算系统在世界超算领域的首次三连冠。
刷新“中国速度”,彰显“江苏智慧”,“神威·太湖之光”所创造的传奇还远未结束。王琼告诉记者,今天的“太湖之光”不仅快,而且好用,它先后开展了几百项应用课题,完成200多万项作业任务,平均每天完成近7000项作业。目前,我国已启动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无锡中心也将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其中。
“揣着中国芯,我们和中国一起奔跑。”王琼说。
用原创苏绣,讲“中国故事”
国庆中秋长假,位于太湖之畔的苏绣之乡苏州镇湖迎来游客高峰,到中国刺绣艺术馆感受传统文化的游人络绎不绝。仅一墙之隔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个人工作室内,姚建萍端坐在绣绷前,全神贯注飞针走线,浑然不觉有人到访。
“趁着这个长假没有外出安排,把没来得及绣好的作品完成。”姚建萍告诉记者,坐在绣绷前就是自己最放松的时候。银针飞舞,令她整个人能够安静、净化,她喜欢这种状态。
这份融入骨子里的喜欢,让姚建萍坚持20余载,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中国骄傲”。这些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领导人,姚建萍由此有了“苏绣皇后”等美誉。今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时,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苏绣作品《仕女蹴鞠图》,就出自姚建萍之手。
让姚建萍感到忧虑的是,当前苏绣行业面临“雷同性”瓶颈,不少人通过复制名人名画来作绣。她觉得,靠这种“拿来主义”,传统手工艺难以吸引年轻人、登不上艺术殿堂。如何创新传承?姚建萍的答案是:用苏绣讲述中国故事、表达时代精神。今年5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定制苏绣《中国大飞机》也于此时宣告完工。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姚建萍积极推进苏绣文化传承,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刺绣传人。与此同时,她尽情享受受创作的过程,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江山如此多娇》、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的《和谐》、搭载卫星飞天归来的《我爱中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春早江南》……一件件巨幅原创苏绣作品,生动讲述着“中国故事”。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马薇 陈雨薇 任松筠
原标题:“祖国骄傲,我骄傲!” 辉煌中国的“螺丝钉”们国庆吐心声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