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洲书院彰显书香城市底蕴

02.09.2019  16:08

靖江历史上办了不少书院,其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马洲书院。南宋咸淳年间,即靖江建县前约200年,马洲书院即已诞生,那是孔子51世孙孔元虔所建,后虽经历明代复建、清代重建,但发轫于此的靖江文脉,生生不息,崇文重教之风日盛,马洲书香飘溢数百载。

现今的马洲书院坐落于靖城街道办事处大院内。拜谒马洲书院,最为抢眼的是朱根勋老先生为书院题的词:“有水有山,宜桑宜竹,问马洲江南江北;无尘无俗,尚理尚文,看书院日异月新”。题词揭示了书院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道出了靖江文人对书院的深厚感情。

站在楼前远观,这座硬山式的两层仿古建筑,七间一字楼,横跨数十米。书院正门,红漆梁柱支撑“马洲书院”四个烫金大字,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屋顶呈砖红色,四周挑起飞檐。周遭绿植参天,遒劲的树枝也想攀到窗边,准备做个偷学的“旁听者”。

入内细查,书院风格雅致,底层回廊环绕,门格窗棂均是精雕细刻。翻看史料可知,马洲书院曾经经历“三废四建”,如何将书院内在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无疑,教育是最好的赓续方式。百余年前,这里曾诞生了靖江第一所高等小学堂。那时,马洲书院还非如今这般模样。崇文重教的靖江人在此处建起一幢“”字形楼房,楼房入口朝北,进楼后上层和下层皆以走廊环绕,穿堂入室。“”字形中间区域种植梧桐树,树上系课铃,每一次上下课的铃声都从梧桐树上传来,这心思极精巧雅致。学堂初期的学生多为20岁左右,精于国学,留着长辫,每天他们便是在这里学习新知识,以求经世致用。

时光更迭,靖江县高等小学堂后升为靖城中学,“”字形楼房作为靖江最早的学校教育场所,一直沿用至上世纪80年代初。之后,靖城中学翻建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字形楼房因破旧不堪,于同期改建。重建工作以重塑标志性建筑为方向,从南京、扬州、苏州等地考察了古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打造了仿宫殿式建筑,沿古名冠名为“马洲书院”,即为现今的建筑。

尽管屡建屡废,每个时期的靖江人都想方设法将断裂的书院历史连接起来,延续着诗书传家的马洲文脉,沉淀出一城书香。建县500多年来,靖江籍的举人有131名,进士34名。新中国成立以来,靖江孕育出8名院士、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走出了31名共和国将军,如果按人均计算,靖江籍院士和将军的数量在全国领先,追根溯源,这些均得益于书院的深远影响。

在这座历经风雨的书院里,文化与文明传播的火炬从未熄灭过。2013年以来,市文明委将“道德讲堂”建设列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项目,2014年全市道德讲堂总堂在马洲书院成立。如今,书院东侧挂起“道德讲堂”的牌匾,一期期道德讲堂总堂在这里举办。数百年前的琅琅书声与新时代的文明新声完美交融,激荡着马洲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