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之路”,为何中资企业不愿走

23.11.2014  13:15

  一次注册可在92国享有商标保护——

  “五粮液”曾在韩国被抢注,“同仁堂”、“杜康”、“一得阁”在日本被抢注,“阿诗玛”、“海信”、“红塔山”、“康佳”、“竹叶青”等也都未能幸免……其实,加入“马德里体系”,是防范商标海外纠纷的好办法,但目前走“马德里之路”的中资企业数量与出口大国身份远不匹配。

  一次注册,可享92国保护

  “通俗讲,企业商标要想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得到法律保护,就要在那里进行申请和注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品牌与外观设计部门马德里注册局资深顾问陶俊英近日在我省表示。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是用于规定、规范国际商标注册的国际条约,1967年7月14日签订于斯德哥尔摩,1989年5月25日生效,目前有92个成员国。中国在1989年成为协定国,1995成为议定国。

  省工商局商标处处长冯兴汉介绍,马德里商标注册最大好处在于“省事、省时、省钱”:商标代理人想要在本土以外的其他多个国家申请商标保护,如果逐一申请,要涉及多个主管局、多份申请书、多种货币、多项注册,但通过马德里体系,商标代理人只需向本土的主管局提交申请,再由主管局提交至国际局,国际局转交至成员国,即可在92个成员国享有商标保护。

  2013年,中国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为2273件,在成员国中的排名上升到第六,排名第一的欧盟当年申请量为7444件,排名第二的美国为6084件。而江苏去年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为199件,在国内各省(市)排名第四位。而今年这个数据有进一步的提升。

  加入“协定”15年,进出量相差10倍

  纵向来比,中国的申请量在不断上升,但联系排名世界第一的进出口贸易额,这个数字还是偏低。而横向一比,差距就更明显了。近三年,到国外申请注册保护的国内商标为17229件,而到中国申请注册保护的国外商标则为196092件,绝对数字相差有十倍之多。“只看绝对数字未必完全科学,但也能说明问题。国内企业对商标海外注册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国际注册处处长徐志松说。下转2版

  上接1版为什么不少中国企业不愿意通过马德里体系申请商标保护呢?上海百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王奎宇分析,一方面,多数商标代理机构不愿推广,因为马德里注册手续简单,只要填一张表就行,代理机构做一单仅能获利千余元,而向单个国家逐一申请的话代理费就将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大多数马德里成员国审查之后并不颁发注册证书,申请人只能通过“掐时间”来判断是否注册成功。也就是说,只要逾期不被驳回,就表示该商标在申请国自动得到了保护。而中国人显然不太乐意接受“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这种认可方式。

  除此之外,马德里申请被驳回的几率高于单一国家申请,被驳回后,又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和时间。

  体系有弊端,当务之急是适应国际规则

  世界品牌实验室调查显示,在“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近50%未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注册,在欧盟的未注册比率高达70%以上。而一旦遭遇海外侵权,维权又怎一个难字了得。

  2010年,“镇江香醋”被一名韩国公民在本国注册。为了维权,镇江醋业协会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帮助下,与韩国有关方面进行了多轮协调,好不容易才避免了“镇江香醋”被韩国驱逐出境的命运。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追讨,都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必胜。不管是否选择‘马德里之路’,在跨出国门之前,企业一定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徐志松说。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副巡视员吴群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注册马德里商标也未必适合所有企业。”注册马德里商标,须在原属国取得基础注册。目前,在中国注册一个商标,耗时约需15至18个月。之后再申请马德里商标,还得再花约18至24个月的时间。前后相加大约要耗时两三年。对于业务战略并非覆盖全球的申请者来说,有针对性地注册,可能效率更高。

  本报记者 孟旭 杭春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