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史学家揭秘120年前的《马关条约》

17.04.2015  14:49

  日本画师描绘的“谈判现场”首次披露

日本画师描绘的日本“西京丸”号

以上三幅图均为日本画师描绘的马关谈判

  120年前的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4年7月25日,日本挑起甲午战争。9月中旬,日军攻占平壤,在大东沟击沉多艘北洋舰队军舰。清军兵败如山倒。日军长驱直入,攻打辽东,占领旅顺。

  1895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日军整师待发,拟直捣北京。

  3月21日,马关和谈开始。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上,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包括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12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上,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份震惊中外的极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与领土掠夺阶段。

  青史如鉴,照亮前途。前日,南京市鼓楼区委统战部召开《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座谈会。鼓楼区委统战部负责同志在会上谈到,历史昭示未来,我们反思历史,是为了立足本职,着眼长远,齐心协力圆好中国梦。

  江南时报记者王梦然实习生申乃月通讯员朱莉莉吴爱惠

  又称《下关条约》,和南京下关没关系

  1895年4月17日,由于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称之为《下关条约》。许多人对此条约名称的由来不甚了解,很多南京人甚至疑惑,这里所说的“下关”是不是和南京“下关”这一地名有联系?

  在《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座谈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仲丹教授讲解了《马关条约》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他告诉记者,其实《下关条约》的下关是日本的下关,“”在古代是关口,也就是收税的地方。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下关古名“赤间关”,其中的“”字,日语汉字发音是“”,所以称之为“赤马关”,简称“马关”。所以,在清日和谈官方文书中,清政府称此地为“马关”,因此和谈条约就被清日双方分别称为《马关条约》和《下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