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计划》给“绿色南京”定标准

03.06.2015  09:19

  平均每个南京市民有9m2林园绿地

  每一项规划都让后人惊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大美

  当年《首都计划》的印本

  《首都计划》里的国民政府正面图

  《首都计划》里的雨水宣泄计划略图

  

  一座城市常常有一些去处或植物让人留恋,而南京无疑是法国梧桐。南京是全国闻名的“绿都”,可是谁又能想到,这座城市曾经一片荒芜,行道树和公园几乎没有,连千百年来一向葱茏的紫金山,也因此前太平天国的连年鏖战而林木尽毁。

  从荒芜到“绿都”,这一切正是因为《首都计划》的实施,这本书是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之一。其作者却不是个人,而是当时的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为了编好这部百年规划,民国政府当时请来的“智囊团”中甚至有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以及来自美国的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与古力治。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孙中山的宏愿成“绿都”南京的历史源头

  来南京游玩的不少外地乘客都很好奇,为何南京的很多梧桐树尤其是中山陵的梧桐树都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枝桠呈手掌形自然开枝的形态?熟知内情的“南京通”总是会介绍,这是因为民国时期采用了独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独特姿态:在树还未成年时,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正是向上奋力生长,让昨天暴雨中的南京梧桐树,奏出的不是忧愁的弦乐,而是雄壮的交响曲。这是“绿都”南京的一个缩影。

  其实,早在近百年前,“绿色南京”就已定下论调。

  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盛赞南京“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他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刘正平介绍,孙中山的宏愿,是六朝古都如今充满民国范和郁郁葱葱绿色的历史源头。

  1919年《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首都大计划》陆续出炉。

  为了学习借鉴欧美规划经验,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国民政府特聘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和古力治为顾问,同时也聘请曾留学欧美的吕彦直、范文照等一批国内专家相助,编制《首都计划》。1929年12月,《首都计划》定稿,“民国首都南京城”的宏愿,终于变成了设计图纸。这部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

  “百年规划”要把南京城打造成巨大公园

  《首都计划》中明确提出设计者们的目标是“将首都一地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对于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建筑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总体城市风格,《首都计划》设想“建筑方面,不独易臻新巧,且高下参差,至饶变化……主要机关建在中央,其他环列两旁,有如翼辅拱辰之势,若出自然,抑建筑大道,互相贯连。察其地形,施工又便,加以凿筑湖池,择地最易,园林点缀,随在皆宜,于庄严璀璨之中,兼擅林泉风景之胜”。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处长林逸民在交出《首都计划》时也特别报告说:“全部设计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故于设计事项,不敢不格外慎重。

  根据计划,除了保留原有的中山陵园、玄武湖公园、鼓楼公园等公园外,拟在保护城内新增多处公园,公园所选择的地方,大多为闲置地区,分布在城市各处。另像雨花台、莫愁湖、清凉山等保存有古迹的地方,也要开辟成公园,供市民休憩。

  设计者们甚至给出了具体的园林绿化规模标准,“大南京每一百三十七人,即占公园一英亩,此数实城市设计家所认为最适宜者也。

  这个标准,相当于公园和林荫道占全城面积14.4%,且平均每个南京市民可享有9平方米的林园绿地——这意味着整个南京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公园,且绿化面积不亚于当时的伦敦、巴黎和柏林,为当时华盛顿的2倍之多。

  除了中山大道,南京共规划了包括长江路、黄埔路、中央路在内的25条林荫道。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荒山一片的紫金山在树木复绿后,覆盖率也超过了70%,水木繁茂,被喻为“东方完美森林”。

  规划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华大美

  除了绿化,《首都计划》的每一项规划都让后人惊叹。规划将南京分为六个区域: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及下关的港口区;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城市住宅规划中将现公教一村位置规划为政府职工住宅,东水关南面规划为普通工人住宅。最“抢眼球”的是,当时还规划在南京建一个中央政治区,拟在紫金山南麓打造类似美国的“国会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永远停留在了图纸上。

  刘正平说,规划吸收、借鉴当时古今中外的先进设计理念,贯穿了西方功能分区等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以人为本,让人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中华大美。

  “翻开《首都计划》,你会感慨80多年前,人们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规划管理诸方面借鉴欧美模式,开创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实践先河,其中既有对中华传统的继承,又有对西方文明的渴求。”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龚良说,再读今天的南京,你会高兴地品味其“最漂亮、整洁、精心规划的城市”的评价,明白“民国特色”的由来,理解“一个时代的创造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遗产”,感谢为《首都计划》付出的前辈学人。

  但是由于战争,整个《首都计划》并未完全实施,从1929年到1937年,8年间实施了30%-40%,后被日本入侵的炮火阻断。可是后来历届政府的南京城市规划,都没有超出《首都计划》的框架。南京城直到今天还在不断“添绿”,正是《首都计划》在此后历届南京政府城建思路中得以延续的体现。

  原南京玄武园林公司的陈松多年从事园林绿化行业工作,据他回忆,历届南京政府不断“添绿”,到1980年代,南京终于成了最绿的南京。“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翠绿,已经荫蔽了几代南京人。

  对当今的城镇化

  仍有借鉴意义

  因为职业的原因,文史学术网站“主题南京”网的老龙经常要关注城市规划。他说,现在的大部分城市规划既缺乏激情,又缺乏创意,更缺乏贴合城市发展的大局观。

  老龙列举了《首都计划》中最让他震撼的一些内容:

  一是中央政治区地点选择不在城内而在东郊。如果当时中央政治区真的按规划建造起来,南京古城风貌会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

  二是提出了尽量保留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三是提出了公园及林荫大道的合理建设要求。规划中甚至列出了国际上的著名首都城市公园占比等数据,在城墙内建设绿地公园、在秦淮河边打造林荫景观道等设想,这些设想直到近年才大部分实现。

  四是注重泄洪。规划根据地势差异,仔细分析了南京不同时间的降雨量、蒸发量,将城区分成38个雨水宣泄区。

  “如果按照《首都计划》实施,南京将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老龙认为,在城镇化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首都计划》仍然具有借鉴甚至是指导意义。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