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公祭日特别报道:

17.12.2014  17:00

   江苏科技大学师生举行首个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珍视和平,铭记历史,牢记使命,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2月12日,铮铮誓言响彻江苏科技大学校园,江苏科技大学国防生面向党旗庄重宣誓。

  连日来,在校园里、社区中,到处都有江苏科技大学国防生为宣传国家公祭日奔走的身影,将“国家公祭,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横幅挂在学校主干道上,鲜明的标语瞬间吸引了过往师生目光。伴随着国防生的宣传引导,老师、同学纷纷走到横幅面前郑重签名。参与签名活动的张同学说:“签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名字,更是在告诫自己,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都不能忘记”。 大学生们表示,77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反复回味历史的同时,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用自己的点滴贡献,去和无数人的努力汇聚一起,共筑新的中华长城。与横幅签名活动同步进行的,是国防学院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的网上祭奠活动。国防生小郝说:“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的历史,更是作为国防生的我们必须要去执行的政治任务,我们带着一份责任感参与其中。”

   徐州工程学院开展首个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今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铭记历史,刻苦学习,励志报国,徐州工程学院举办了国家公祭日系列纪念活动。

  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了主题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大屠杀》,在观看电影之前,大家用PPT展示了自制的“勿忘历史”的图片。珍贵的历史史料,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不容抹杀的。只有正视历史,和平才能永续。管理学院开展主题为“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的知识讲座。主讲老师介绍了我国国防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防的进步以及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此次讲座让在校学子了解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国防观念,强化了同学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启动“国难-人性-文学”张新科作品赏析会暨“读讲一本书”工程,全校师生通过对《远东来信》等小说的评析,理解了书中诠释的战争对人性的扭曲,阅读此书后,该校学子纷纷表示,要反思战争,珍惜和平,要以“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为契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记历史,立志成才,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爱之声抗战史宣讲团”首场报告会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2月13日,南京古城的上空弥漫着沉重的悲悯情气氛,无尽的哀思寄向77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消逝的生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铭记抗战英雄、传承抗战精神、珍爱幸福生活、感恩奋进追梦”为主题的“爱之声抗战史宣讲团”首场宣讲活动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抗战名将的后代们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大学子一起追忆逝者,缅怀英灵;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宣讲团成员西南交大郭开慧教授,讲述了其父抗战名将郭勋祺将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勇事迹;洲际导弹研制总指挥张镰斧将军之子张谷林介绍了抗战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战争;抗战将领何煋云将军之子、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允中,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通过大量丰富详实的史料和图片,对中华民族携手抗日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讲解阐述,其中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广大学子为之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抗战名将后代们的报告,将他们先辈为国捐躯的崇高民族气节和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给年轻学子,也将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传递给新一代中华儿女。这是一种缅怀,是一种铭记,更是维护和平坚定决心的彰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们又聆听了这场报告会,真切地触摸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灾难,深受洗礼,深受教育。   

  大家纷纷表示,虽然时代不同,但责任相同。作为年轻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感恩祖国、学习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南京艺术学院精心设计“国家公祭鼎”

  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85岁老人夏淑琴、13岁的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拉动丝带,幕布徐徐降下,由南京艺术学院师生设计的“国家公祭鼎”呈现眼前。

  该校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邬烈炎教授,专业教师徐旻培、吴映月、李树,工业设计学院研究生张栩华等组成的师生团队共同承担了“国家公祭鼎”的体量、图案纹饰、文字、底座设计以及整体艺术效果设计工作。“国家公祭鼎”以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为原型,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0.45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深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铭文采用“骈文”体写就,对仗押韵讲究,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为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苏州科技学院开展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12月13日晚,苏州科技学院77名青年学生站立在“12.13、勿忘国耻”的蜡烛前,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默哀,同时聆听学校退休老教师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全体苏州科技学院学子立志成为肩负使命、振兴中华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

  从12月9日开始,该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结合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国家公祭日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号召动员学生登录国家公祭网开展“在线公祭”活动,缅怀遇难同胞,激发爱国热情;同时组织开展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周活动,组织同学通过观看《1937·南京真相》《城殇》《证言》等专题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铭记屈辱历史,激发报国之志;此外,学校还组织召开了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征文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教育活动。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徐州工程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