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博物馆馆藏香具精品展“穿越”古人的香文化

15.04.2015  09:37

 

  

  香气,能在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所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无不以香为伴。而香具,不仅是承载香品的器皿,更是文人案头上的装饰物和玩赏之物。这两天,以古代香具为主要内容的《香具雅韵——吴江博物馆馆藏香具精品展》,正在南京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共陈设了香道用具70件,有香炉、香瓶、香插、香筒、香盒等器类,上至六朝,下至民国,为南京市民了解香道文化带来了最直观的感受。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 秦怀珠摄

  最沧桑的:六朝铜质鎏金弦纹炉

  展厅内,一尊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铜质鎏金弦纹炉吸引了记者注意。只见它直径不足4厘米,呈深桶状,竹节造型,每个突出的弦纹上都饰有鎏金。据南京民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杨英介绍,这尊香炉来自六朝,是整个展厅内“年纪”最大的一件文物。

  专家告诉记者,古人最早是用香来熏房间的,后来发展为熏衣,然后才出现了香道。“三国的荀就特别喜欢薰香,古籍记载,他坐过的地方往往留下香气,三日不散。东晋的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来比喻学识的渊博。”专家说,“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人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的香方),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汉武帝时期顺应出现了著名的香具——“博山炉”。

  “通过‘丝绸之路’,许多高级香料从南海输入中国,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就是著名香草。”专家介绍,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这个六朝的香炉很可能烧的就是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

  最雅致的:宋代云纹银香盒

  过去的文人雅士或贵族妇女,在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的时候,喜欢焚一炉香,用以增添风雅的意趣,同时又可以净化室内的空气。而且古人还会根据不同季节和环境,焚烧不同的香。如夏秋时节,多焚天然木香;冬春之际,则烧用香料粉末加上其他材料制成的炼香。为了不使香的精油挥发,香气走散,于是就有了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这就是香盒的由来。

  专家介绍,香盒的组成非常简单,就是盒身和盖子两部分,大小通常为手掌可握,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多种材质。正在展厅内陈列的宋代云纹银香盒,通身由银子打造而成,上面雕刻了各种云纹,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既有实用价值,又可执于手中把玩。“焚香在文化兴盛的宋代尤为盛行,市面上还出现了专营各种奇香及香炉、炭饼等物的‘香药局’,因此,宋代的香盒也备受后世之人景仰。

  最气派的:清中期双龙戏珠钵式炉

  纵观展厅内的各式香炉,以铜质居多。它们有的小巧别致,有的文雅秀美。其中一件清中期铜质仿大明宣德年制款双龙戏珠钵式炉,让人一见便觉皇气十足,浓厚的宫廷之风扑面而来。只见它铜质精良,钵式炉体,口沿内收,浮雕双龙戏珠纹样,云纹相布其中,纹饰层次丰富,两条金龙腾跃其上,龙鳞片片金光,龙须飘舞有势,中间一颗龙珠宝光耀目。

  专家表示,自汉代起历代均制有不同形制、不同材质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铸造业的发展,铜香炉逐渐取代了其他材质的香炉,到明宣德年间,宣德炉的铸造使得铜香炉的铸造达到了巅峰,原本焚香专用的器具,发展成为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艺术品。“也因此,清代开始流行仿制明代宣德炉。

  从近20年的国内拍卖成交状况看,明清铜香炉的成交数量和成交价都在逐年上涨。2000年以后,铜香炉的平均成交价格稳定在10万元以上。

  最清雅的:

  民国竹制诗文方香筒

  香筒,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为清雅的室内陈设。明清两代所流行的香筒,造型长直,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承座,外壁镂空,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吉祥纹饰装饰其间,筒内一枚小插管,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明清时代的香筒,有竹、玉及象牙等材质,黄杨木最为常见。

  本次展出的民国竹制诗文方香筒,堪称民国文人雅玩的代表。通体有诗文篆刻于上,素净而又不失雅致。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要想了解古人对香的使用和喜爱之情,其实多读几遍《红楼梦》就能略知一二了。在《红楼梦》中,有很多焚香场景。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让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中秋夜大观园诗会上,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玩法——香篆。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