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一送就是40年

31.05.2015  14:50

  新华报业网讯 他的身上,集聚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小儿麻痹、侏儒、佝偻,身高不足1米,双脚外翻呈镰刀状,所谓行走,其实就是左手持小板凳、右手拄小拐杖地挪……

  命运似乎抛弃了他,但他却收获一份延续40年的关爱——一家三代人信守承诺,给他一碗饭吃。他,就是阜宁县阜城镇合利社区的鞋匠刘于由。

  今年60岁的老刘,一家人50年代初从河南逃荒到此落户,并与蔡士民一家为邻。不久,父亲去世,他与双腿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看不得邻居有难,蔡家齐上阵,挑水、洗衣、机米、送柴……只要重一点的活计,全给包了。

  1975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母亲,让刘于由把蔡大爹请来,恳求蔡士民照顾“刘家惟一的根,小由子”。蔡大爹一口答应。从此,刘于由成为蔡家一员,在同一张桌上吃饭,用蔡士民的话讲,“只要有一碗饭,少不了他半碗。

  虽然刘于由的温饱有了着落,但蔡士民还是放心不下他的“后半辈子”,总琢磨让他学门手艺,自食其力。

  有一天,蔡士民见到街头修鞋的高师傅,“这适合于由干!”他忙领于由来高师傅面前拜师。“现在用的修鞋木箱,还是当年蔡大爹送的。”老刘告诉记者。

  很快,借助手摇残疾车,刘于由在离家不远的合利老街摆起修鞋摊。因顾不上回家吃中饭,蔡士民便让大刘于由8岁的儿子蔡必沛送中饭。“中饭好了先盛给他,有时是粥、有时是饭,家里吃什么就送什么。”蔡必沛清晰地记得,后来生活好了,都是米饭。

  这一年蔡必沛成家了,父亲蔡士民和母亲也搬到乡下老宅子里生活。临行前,蔡士民叮嘱蔡必沛“照顾好你弟弟,小由子”。

  除了风雨无阻每天为刘于由送中饭,已是村干部的蔡必沛还筹钱调人,为他盖了间瓦房。周围邻居也常为老刘晒被、洗衣、机米机面搭把手。“邻居都学蔡大爹做善人。”如今,忆起过世多年的蔡士民,刘于由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4年,蔡必沛夫妇要从阜宁移居上海儿子家。临走前,他俩召开家庭会议,将为刘于由送中饭的接力棒正式转交女儿蔡成凤和女婿高超。“你们要是照顾不好,我就从上海回来。”蔡必沛板着脸“威胁”道。

  “看您说的,要是每天不给刘大爷送中饭,我们还不习惯呢。”蔡成凤、高超夫妇当场表态,等我们饭店开张了,刘大爷的饭菜质量会更高!

  其实,蔡必沛是在考验女儿女婿——1991年镇村规划调整,老刘的修鞋摊便从合利老街搬到了新街,离家更远、吃饭更不方便了。而眼下女儿女婿又忙着筹办饭店,蔡必沛生怕他们怠慢了刘大爷。见女儿女婿心中有刘大爷,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个月后,高超夫妇位于合利新街上的福满楼饭店开张了。当天中午,高超夫妇先后3次邀请刘大爷去喝开业酒,都被他拒绝了。“刘大爷很要强,生怕他的形象吓住客人,至今,轻易不来饭店吃饭。”高超感动地说,邻居修鞋他大多不要钱,有人中午就端来饺子、蛋炒饭,他一概拒绝,说“吃不惯,只吃得惯大侄儿高超送的饭菜”。其实,他是不想麻烦别人、欠人家情!

  “所以,从我们夫妇开始,全体员工得空都给刘大爷送中饭,而且都是新炒的菜、新烧的汤,从没给大爷送过剩菜剩饭。”高超真诚说,我们从心里把他当亲人服侍。

  这11年里,刘于由先后患高血压、心脏病,身体每况愈下。过去能挪几十步远,现在挪不了十几步。“生病,都是高超送我上医院,忙前忙后。”刘于由告诉记者,当地民政部门早为他办理了“五保户”供养手续,按月发放生活费,也希望他早点搬进敬老院,可高超夫妇既不忍心也不放心,就是不松这个口。

  “50岁时,蔡家给我办了寿席,送我一台小冰箱,是我这辈子头回不在家里过生日、头回收到生日礼物,我欢喜得不得了,连喝了3瓶啤酒。”刘于由笑着问记者,今年8月25日,是我60岁整生日,蔡家还会给我办寿宴?

  记者把刘于由的疑问转达远在上海的蔡必沛,他在电话中脱口而出,“一定办!而且我要回去当面贺寿!

  一顿饭,一送就是40年;三代人的这份爱心接力,凝聚成“信义”泰山。5月22日,蔡必沛、高超翁婿被授予“感动中国·2014江苏十大感动人物”。

  本报通讯员陈刚朱中华

  邱俊荣本报记者林培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