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很多 专家支“五招”教市民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20.06.2015  22:29
          中国江苏网6月20日讯(记者  王千榕)      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近年来,从有毒奶粉到有毒泡菜,从苏丹红一号到立顿红茶,老百姓生活中遭遇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有关食品安全的质疑声也接连不断。“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都没数”。民间流传的这个段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心有余悸、心中茫然。今天上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莫庆宝在南京图书馆开设的一场精彩讲座,为市民朋友解开了食品安全之心结。
          在讲座中,莫教授首先以详实的数据和震撼的图片揭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严峻事实。“今年一季度国内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7起,中毒人数1462人,死亡人数12人。而在这27起中毒事件中,发生在家庭的中毒事件有8起,中毒人数达313人,死亡人数为11人。
          那么,食品安全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呢?莫教授指出问题来自五个方面。首先是原料问题。例如,毒蘑菇、河豚鱼、发霉的玉米花生等食材,千万不要随便“入口”。其次是食品加工问题。例如,四季豆必须要烧熟,如果只图炒菜的颜色好看,烹饪时间过短,食用后就可能导致上吐下泻。第三是食品存放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吃剩的饭菜放入冰箱就可保鲜不会变质,蔬菜存放的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与日俱增。第四是人为添加问题。如用甲醛发泡水产品、腌制鸭蛋添加苏丹红等。第五是消费者自身的问题。比如,买食品只图外观好看、价格便宜而不关注内在品质,吃食物只图好吃而忽略烹饪方法是否科学,进食数量是否适度,特别是一些生性节俭的老人,常常因为舍不得浪费剩饭剩菜而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结果“得不偿失”。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呢?莫教授给市民朋友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要安全购买。购物前,要先看标签,特别要看清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千万不要买“三无产品”;要看表象,简单识别问题食品,例如,用甲醛泡发的水产品,特别纯白、肥嫩,还会有异常气味;要多买应季食品,少买反季节食品;要看重品牌,不要看重价格,单纯追求买“便宜货”、“打折商品”;千万不要买不该买的食品,例如河豚鱼、毒蘑菇、老母猪肉、癞蛤蟆等。
二要正确烹饪与加工。例如,多蒸、煮、炖、炒,少腌、炸、熏、烤;食物要煮透,尤其是豆浆、四季豆、黄花菜、鲜蚕豆等;海产品、蟹贝类要洗净、侵泡,去除副溶血弧菌等。
三要安全储存。包括使用合格的餐具、容器,注意冷藏、冷冻保存,储藏时间不宜过久,存储食物应“先入先出”等。
四要注意经常洗手。配制食物和进餐前,如厕后、处理生的食物后,吸烟后,触摸耳朵、头发、嘴巴或身体其他部位后、咳嗽、打喷嚏或擦鼻子后等,都要洗手。
五要安全消费。比如,不偏食任何食品,经常变更品种,以防有害物质的蓄积;不过量摄取任何食品,以防问题的出现;少吃剩饭剩菜,更不宜反复加热;尽量少在外面用餐,因为饮食服务单位存在味重现象多、安全隐患多的情况。
讲座结束前,莫教授再次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以低风险的心态看待食品安全,以“三不做”(不偏、不贪、不好)的行为安全消费食品。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