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飞行员设遗嘱捐资助学 成就两位航空专家
1937年10月的南京上空,中国军队有一支空中“飞虎”,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日渐逼近的日军。壮士杨季豪祖籍上海(当时隶属江苏),1937年10月23日赴淞沪轰炸日军阵地。然而,他所驾的战机右发动机被敌弹击伤,用单发动机飞返南京大校场机场落地时,机头下坠起火,杨季豪壮烈殉国,年仅23岁。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杨季豪立有遗嘱捐资助学。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杨季豪先生纪念奖学金”,当年,该校两位学生获奖,一位是日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沈元,另一位是后来长期担任教育部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的方孝淑。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杨季豪的姐姐杨定珍曾于1986年清明节来南京祭扫过,但此后与南京再无联络。如今,清明将至,不知杨季豪的家属是否还会来南京祭奠英魂。方孝淑的儿子方跃表示,期待能见到杨季豪的家人,以示敬意。
赴淞沪轰炸日军,发动机中弹返宁失事壮烈殉国
南京保卫战期间的南京上空并不太平,从1937年8月15日起日军空袭南京,中国空军将士们便与日军掀起领空争夺战。
生于1914年的杨季豪,别字“问芙”,祖籍“江苏上海”,当时家住北平东城东表背胡同二十号,是“中央航校”第三期学员,编在飞行科。
那一期的61位同学中,还有日后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乐以琴。杨季豪殉国前,已经升至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队中队本级队员。1959年11月台湾出版的《空军忠烈录》第一辑上册记下杨季豪生前的最后剪影,“1937年10月23日,第30队由汉口飞京。当晚十时赴淞沪轰炸日军阵地。烈士所驾马丁机3005号右发动机被敌弹击伤,乃用单发动机飞返南京。落地时,机头下坠起火,殉职。”
南京方志办研究人员胡卓然查询的1937年10月23日的《空军战斗要报》更为详细地记录了那天的灾难:1937年10月23日从南京起飞轰炸上海日军,返回南京大校场机场后,“该机碰(记者注:应为‘砰’)然一声,落于过兵桥(大校场东约三公里)立时起火,机内四人,驾驶员杨季豪及其他二员殉难。”
短短的几行字,记录下杨季豪殉国前最后的战斗片段,赴淞沪轰炸日军阵地,正是为拖住日军进犯南京的脚步争取时间。遗憾的是,杨季豪殉国时,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