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02.08.2016  10:34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力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几代农机专家一直致力于攻克水稻机械化栽插难题,但都因质量、成本、生产方式等原因受挫。1998年,淮安市继完成拖拉机和粮食收获机械推广之后,确定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全省首次试验从韩国引进的高性能插秧机,开始探索机插秧技术,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形成了适应江苏的软(硬)盘和双膜育秧技术及规范要点,2000年开始在全省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由淮安首创的水稻种植托管式服务模式帮助农民种上了省心田、省工田,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对该市推行托管式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批示要求省农机部门在全省大力推广,标志着全国新一轮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由淮安发起,走向全省,并在全国掀起了推广热潮,经过十多年的推广普及,已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淮安市作为江苏地区水稻机插秧最初发源地和最早示范区,第一批机插秧大户在淮安出现,第一批机插秧生产协会在淮安成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于2013年率先在苏北建成了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栏目连续三年对该市机插秧推广工作予以报道。截至目前,全市插秧机累计保有量达2.3万台,全省领先,占全国保有量的4%,育秧流水线超300台套,全年机插秧面积达350万亩,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83.6%。2016年6月,淮安市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预计到2020年,全市水稻、小麦两大作物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利用六大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将达到98%、85%、90%、96%、70%、85%以上。《意见》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确定“政府引导、装备支撑、技术引领、服务保障”的原则,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推动水稻机插秧工作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实现该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夯实基础。 

  一是媒体宣传发动。在机插前夕选择好现场,定期召开村组干部、种粮大户和有意向购机农民参加的宣传动员大会,推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大力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增产、增收、省时、省力”的优点,让农民切身感受到机插秧的优势,从而调动农民推广机插秧技术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利用送科技下乡、农机科技入户等活动,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做到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出声音,电视上显画面,墙上刷标语,路边拉横幅,为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创造良好氛围。 

  二是补贴政策推动。水稻机插秧技术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环,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增加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作业补助、加大对秧池田的补助以及强化对水稻机插秧与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集成的奖补等三方面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政策,确保财政投入不减量,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不降低;突出水稻集中育秧供秧示范推广,加大对集中育秧财政补贴力度。到2020年,市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投入6000万元以上,全市计划新增乘坐式插秧机2500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三是技术融合拉动。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是育秧,育成合格的秧苗,才能保证机械化插秧增产高效。在推进机插秧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形成水稻机插秧推广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订适合各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适合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到2020年,规划新建3-5个3000亩以上连片优质稻米、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机插秧与秸秆还田技术集成、试验示范项目60个以上,全市集中育秧面积超过3万亩,供秧比重达到75%。 

  四是合作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鼓励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农机作业、中介等服务市场,加强水稻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育秧设备、插秧机的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益,推进插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到2020年,全市培育作业服务面积万亩以上的农机示范合作社100个,力争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0%。 

    五是培训指导促动。市局定期举办基层农技人员市级培训班,邀请农机科技推广专家就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插秧技术应用等进行技术培训,播放育插秧技术视频、发放有关技术宣传资料,组织水稻机插秧现场观摩活动,邀请农科院、生产企业有关专家人员对机插秧育秧、整地、插秧有关技术进行现场培训;积极转变观念,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出发,将培训场从室内搬到室外,组织有经验的大户在现场演示会、技术培训会和村民大会上推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传技术,由“只听”变为“听与实践相结合”。到2020年,全市合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期,培训农户超过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