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星的角度看南京“颜值”下午3点能见度最好

20.09.2016  20:33

  30年前,南京一年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朦胧天”还不到6%,而30年后的现在,这样的“朦胧天”一年却增加了3倍多。

  日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公布1984年-2015年的卫星传感器“看到的”南京“能见度”遥感数据,从“天眼”角度表现出空气污染的加剧。

   清晰版”南京越来越少

  据悉,为了判断近30年来南京的能见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海量“大数据”,梳理了南京中长期能见度的变化。

  专家们以5-6年为评价周期,发现能见度变差的趋势十分明显,其中1984年-1990年,小于10公里的“”能见度天数,卫星“看到的”不到6%;到了1991年-1995年,卫星“看到的”为7.14%; 而1996-2000年期间,所占比例仍为7.14%,基本没变化; 可是进入2001-2005年间,增加迅猛,“”能见度卫星观测率达25%,2006年-2010年接近23%、2011-2015年虽略有下降却也接近20%。

  所谓的“大气能见度”,就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通俗地说,空气能见度越好,天越蓝。专家说,利用南京9大空气监测点,每天上午11点左右卫星过境时“看见”的情况,从2000年到2015年,卫星遥感影像观测到的“”能见度现象发生频率大致占到有效卫星观测日数的20%~25%。

   下午3点南京“能见度”最好

  根据逐时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显示,由于积蓄的水汽多、污染物浓度高等原因,在南京,一般一天中早晨7点钟左右的空气质量最差,空气能见度年平均仅为4千米左右,且主要污染物是对人体特别有害的10微米以下细小颗粒。下午4点左右的空气则是一天当中最纯净的,下午3点的能见度最好,年平均可达7千米。

  梅雨季,空气湿度大,悬浮着许多污染物容易附着的小水滴,使得6月成为一年中空气能见度最差的月份;而紧随着的7到10月份的夏天,由于干燥、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夏天实际上成了一年中天最蓝的一个季节。数据显示,“蓝天”时的平均湿度低; 而能见度差时的平均湿度超过90%。另一方面,12月-次年2月,也是近几年南京能见度最差的月份,这主要是秋冬雾霾影响。

  专家表示,城市空气能见度除了受到大气污染影响外,还与湿度、风速、风向以及雾、降水、浮尘等天气有密切关系,且后者的影响竟然占了七成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要享受“蓝天”不仅要治污,更要“老天帮忙”。

   不能与空气质量全部挂钩

  “能见度高、蓝天、白云等天气状况,并不能全部和空气质量挂钩。”环保专家告诉记者,空气质量不错的时候,如果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多,这是肉眼很难发现的,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密度后,就会对能见度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以前能见度是靠人眼判断,但受远处标识物大小不一,各人视力差异等因素影响,肉眼判断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难以实现24小时连续不间断观测。自动化能见度观测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南京多个空气监测站已配备能见度仪,仪器“探头”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束,另外一个“探头”接收经过一段路径衰减后的散射光束强度,通过物理学的散射理论方法就可以测算出能见度。“能见度在15公里以下时,人眼和仪器的识别是相对一致的,在15公里以上时,人眼与仪器的差别就比较大。”专家说。

  虽然影响能见度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专家特别指出,“能见度高的时候,如果臭氧污染不厉害,那么空气质量就一定是好的”,因此,南京还是需要控制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制造”更多明朗的天气来提升能见度。

  □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