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顶层设计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08.06.2015  12:18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但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分层次推进。各地和制造企业不能“跟风”,必须因地制宜、因企制宜。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这与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的方向、目标不谋而合。但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国要尽快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智能制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在实施工业4.0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多层次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三方面并行推进。

  战略引领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目前,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如何提高效益;如何保证并提升产品质量;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中,如何实现工人解放;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朱森第表示,我国制造业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推进智能制造是战略选择,可以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呼唤着智能制造。

  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须针对与制造强国存在的差距采取措施,做出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朱森第告诉记者,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制造过程的自适应、自组织”,为此要解决制造企业从顶层到底层设备的纵向集成,以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企业间的横向集成;要实现设备、产品、工具间的互相通信,以及与操作人员间的通信。

  “这些都需要在战略层面上,不失时机地安排和部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朱森第说,当前,各地政府对推进智能制造都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统筹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时间,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赶超来说十分宝贵,是不可逆的,也是稍纵即逝的。统筹协调就需要形成合力,需要突出重点,要明确方向,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避免贻误时机。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基础打好、把环境营造好,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创造有利条件。在制造业领域,要把创新体系建设好,要把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夯实。企业在这些基础上就能得心应手地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是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朱森第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要抓住智能制造装备这个关键领域,把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聚焦到着力发展为实现智能制造所必不可少的装备及关键装置上。否则,我们在“”上普遍推进了智能制造,但我们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跟不上需要,势必大量采用国外的产品,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失去难得的市场机遇。

  “从制造业发展来说,得市场者得天下。要把握市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握发展的时序。”朱森第说,以智能装置发展为例,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如火如荼,但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长此以往,国内的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只有把市场把握好了,把发展时序把握好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才能快速地发展起来。

  “我们现在已有一系列智能化的产品,最典型的是智能手机。过去的手机是不智能的,现在的手机把很多计算机的功能、网络的应用功能全部集合在手机上,从3G时代开始都是智能手机了。家电、可穿戴设备也已经处于快速智能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目前很多工业产品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在未来工业机器人、汽车等装备也都将实现智能化,进而带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在编制战略、做好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按照部署,我国将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全面统筹 加快推进试点示范

  尽管《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我们的发展阶段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除了积极抢占高端制造这一战略制高点以外,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产品质量、工业基础、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因此,《中国制造2025》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

  朱森第表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但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分层次推进。各地和制造企业不能“跟风”,必须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他说,中国制造业的层次和差异很大,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企业生产力水平还处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如果用工业2.0、3.0、4.0来衡量,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处在工业2.0的阶段。因此,在我国庞大的制造业系统中,不能要求在同一时间内全部实现智能制造。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要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从效率效益出发,并行推进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据悉,工信部计划用三年时间,选择部分区域、行业进行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5~10年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重点、目标和路径。

  ●阅读延伸

  苗圩解读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

  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

  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关于试点示范

  工信部近期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和行业,切入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在流程型制造、离散型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六个方面选择30个试点示范项目,总结经验和模式,在全行业推广。

  ———建立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体系。着手研究制订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启动重点领域基础及通用标准制修订工作,并将积极与德、美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制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总体思路和发展路径。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装置的自主安全可控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