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韶”、“莱斯”都不是南京话!

23.05.2015  08:07

  

  韶韶,阿行啊! 资料漫画

  

  “阿晓得”“干么四”“一得儿”“韶韶”、“不要烦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南京话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好多次。可最近南京市档案局却说:南京方言里总是出现的“韶韶”、市骂、“莱斯”,居然都不是南京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

  “韶韶”绝对不是南京话?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中说:“其不聪敏者,曰鹘突,曰糊涂,曰懵懂,曰勺铎。”并自注云:“音韶道,似当为少度,以无思量也。以中原音少为韶,度为道字改为此。”顾起元的意思显然指不聪敏的人,讲话很少考虑,开口就来。

  常用的“韶道”,“韶刀”,“韶叨”,是借“勺铎”之音。其义当有二,一为“傻里傻气”,二是“絮絮叨叨”。

  “韶韶”绝对不是南京话,北师大语言学教授徐世荣先生《北京土语辞典》中就收有“勺道”词,现代学者董遵章的《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例释》亦收“韶、韶子、韶刀”并释为“唠唠叨叨”。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个方言,且读音大致相似。如:四川话的“勺叨”、“苕倒”,上海话的“”,安徽话的:“勺叨”,山东话的“韶儿吧唧”等等。

  明清小说中此语更是屡见不鲜。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如《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因怕董老太韶刀,便说道:‘恐怕他们换的不好,还是我自己去。’”如《金瓶梅》第三十五回里也有“西门庆道,怪狗才,忒韶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都是北方人,足见此语基本上为“全国通用”。

  用“韶韶”作南京文化名片,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合适。

  市骂不是南京人所创啊!

  “呆B”是少部分不文明的人挂在嘴边的词,结果被人调侃成了南京的市骂。其实,要从常用词汇中剜去这两个字,南京人不仅要自我反省,还要深挖市骂在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渊源和演变过程,也许能将这个词从市民的嘴边抹去。

  但若把“呆B”这种粗鄙的文化现象只加在南京人的头上,似乎也不公平。

  所谓“呆B”最早可能出现在明清的小说中,如明人西周生著《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六回·尖嘴监打还伤臂,狠心赔酒又挨椎》“……张茂实合李旺做了一路,将五六两的一套裙衫,多得了三四倍的利息,你不感激他,倒骂了许多‘呆B养的’”。

  《醒世姻缘》写的是明代成化年间,以山东城乡为背景,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再查以后有关描写南京的市井小说均未见有“呆B”这个词的出现,所以说“呆B”不是南京人所创,且在南京的流行为时也不久,不会超过二三十年。

  其实“呆B”一词,其源和《庄子》中一段故事有关:传说周宣王爱好斗鸡,特请斗鸡专家纪子负责训练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斗鸡如何,纪子说:“不行,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十天,宣王催问训练结果,纪子说:“差不多了,虽然别的鸡叫,一点反应也没有,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宣王于是去看这个斗鸡,果然呆若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后来由“”而“”,最后演变成“呆B”。

  “莱斯”也不是南京话?

  这是平时南京人说得频率较高的方言,“莱斯”是说人很棒很出色。而这其中的“莱斯”却是一个舶来词,和英语中的Nice发音相近,又把“N”这个字母发成了南京特有的“L”。说了二年半的“莱斯”,原来却是个“洋泾浜”似的舶来词……

  来源: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