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将变“在中国制造”为“与中国制造”

21.01.2016  10:32
           
          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发生了很多演变。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正式实施生效又使两国之间的企业合作迈上新的台阶。眼下,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经济转型升级,又给韩国企业带来哪些新的机会?正在加速发展的韩国又将欢迎哪些中国企业到韩国投资合作?中韩两国在IT和制造业之间的合作会不会又复制出一个新的模式?就这些问题,日前,《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大中华区副总代表洪彰杓。   中韩企业合作进入携手并进时代   洪彰杓表示,中韩企业的合作经历了很多演变,从最初的工厂投资,到现在的产业和技术深层次合作的战略伙伴,正在进入携手并进的时代。   据其介绍,目前韩国企业在中国主要分为投资和贸易两个部分,贸易主要以半导体、液晶显示、石化产品、汽车零部件、钢铁等中间产品为主。   而投资主要集中在两大门类:一是制造业。制造业的合作与发展也经历许多变化,早期韩国企业进入中国,更多是看重中国便宜的劳动力市场,所以进来了很多韩国制造工厂。这些年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有很多韩国企业将投资建厂的重点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国家,与中国越来越多地在技术、产业、市场等更高层次上进行合作。二是服务业。服务业是韩国企业在中国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最初,更多的是食品、餐饮、化妆品等服务业进来,现在则越来越多的是物流、流通、会计等现代服务业进来。   以洪彰杓的观察,即便是中韩已经建交23年,但依然有非常多的韩国企业不了解中国市场。一方面,中国市场非常大,是韩国企业扩展海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IT、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在很多方面与韩国企业比肩。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业务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新战略来与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展开合作,成为新时期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洪彰杓的建议是,应该把过去“在中国制造”转变为“与中国共同制造”,从“made in China”改变为“made with China”。一方面,韩国企业在中国参与市场竞争,应该与中国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另外一方面,韩国企业应该采取与中国企业和市场携手的方式进行共同创新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再一方面,应该从更大的格局上来看联合创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很多新的产业标准,中韩两国企业可以在这些标准之下展开合作,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满足全球市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中国制造2025》给韩企带来哪些新机会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2025》以及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又给韩国企业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   洪彰杓认为,事实上韩国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以拿来分享,参与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当中。谈及智能制造大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而事实上韩国有“韩国制造创新3.0”。韩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的国家,所以有很多环境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可以向中国引进。在智能技术方面,包括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韩国有很多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借鉴,中韩企业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实现“中国创造”。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北京代表处位于望京浦项中心,基本采用的都是韩国技术。在大厦里记者在多处感受到智能楼宇气息,从严密的安防到卫生间异常灵敏的自动感应灯,处处显示出它的精工和智能之处。   搭建中韩企业合作的平台   洪彰杓同时坦言,现在中韩企业在某些领域是竞争大于合作,某些领域则是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洪彰杓认为中韩FTA实施生效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国企业无论是产业技术还是市场合作都将会越来越多,中韩两国是近邻,又是很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有非常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他说现在很多中国产品在韩国卖得很好,比如说华为、oppo、小米等手机以及充电宝,无论性能还是价格都赢得了韩国客户的青睐。比如中国的海底捞就已经在韩国开店,很多人排队去吃海底捞的火锅。   洪彰杓最后表示,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成立于1962年,是韩国企业进军海外、开拓出口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各国企业进入韩国很重要的一个平台,目前在84个国家建立了124个海外分支机构,从投资咨询到创业孵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希望也愿意继续为中韩企业和两国贸易架设更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