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17.03.2016  16:56

  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的非公经济发展或许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央已经释放了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信号和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更引发各界高度关注的是,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其官网全文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此文全方位阐述了检察机关将如何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而3月14日的两高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要“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以及“五个界限”和“三个慎重”等新提法,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护航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心。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依旧面临下行压力。面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局,政府必须拿出新招、实招、硬招、大招。而通过刺激民营经济发展来提振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招。因为民营经济是中国最有活力的部分,如果这个部分无法得到更多的资源,甚至出走海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不利,最终国有企业也会失去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消费依托。当前,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贡献了超过60%的GDP和80%的就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6%,比国有控股企业高出7.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比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高出25.6个百分点。尤其是非公企业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作用不断地凸显,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跟踪调查:每个企业平均吸纳就业7.4人,每个个体工商户为2.9人。按此匡算,2015年新设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400多万。

  不可否认,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尽管中央为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场发展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是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严重缺乏、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依然极大地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2015年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显示,66%的企业反映“融资成本高”,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根据调查,劳动力成本十年来上升了2.7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超过银行基准利率2倍以上,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倍,许多企业“五险一金”占工资总额的40%左右。如果民营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将大打折扣。

  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央高层的高规格表态以及两高报告体现了中央对发展非公经济高度重视。不过,帮助民营经济走出困境不是说要继续出台新的政策,而是要把现有的政策抓实、抓精、抓准。诚如专家所言,要实现工业4.0,要搞“精细工业”,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重振民营经济来实现,这是真正的宏观大局。中国必须着眼于改变市场环境和氛围,通过提振实体经济来影响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