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靖江-美文】再升“东线第一帆”斩获“五星工程奖”

29.01.2017  13:46

 

灯光一暗,几束明亮的追光投向舞台中央,隐隐绰绰间,似浪潮翻滚。我“驾驶”木船,带领着“船工”,向“对岸”冲去。船桨划开江面,悄无声息却坚定勇猛地劈开“波浪”,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夜色深沉,星辉下可照见的勇者越来越多。江面上的船工们、解放军们前赴后继,眼神坚毅如一座座丰碑,照亮了解放的曙光……

 

2016年,是难忘的一年,我参加了《东线第一帆》演出。这个节目最终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舞蹈类金奖第一名。

 

——城南办事处莲沁小学陆晓亮

 

陆晓亮,城南办事处莲沁小学体育教师。他是土生土长的城南人。

 

67年前,渡江战役打响,城南境内的八圩港,正是当年粟裕将军率领第三野战军指挥机关挥师南进之地。英勇的解放军在八圩港渡江,而城南人民,也曾驾驶木船,载着解放军跨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陆晓亮隐约听老人家们讲起过那段历史,但简单,模糊。直到那一天,校领导突然找到他,说城南办事处正在排练一个节目,需要演员。“这个节目将代表我们城南出去演出,你的形象好,就去试试吧!”校领导说。

 

带着任务,陆晓亮一脚踏进了《东线第一帆》的创作团队。他怎么也没想到,整个夏天,他都将在反反复复、没日没夜的折磨中度过。

 

我是被导演李莎和刘亮‘折磨’得最厉害的演员!”回忆那段排练的日子,陆晓亮说。

 

决定创作《东线第一帆》时,导演李莎到档案馆查找资料。期间,她听说了一个靖江船工“王老大”的故事。时任207团政委的佘景行在回忆录中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207团第一、第三先锋突击营一千余人,仅用16分钟,就渡过“天堑”长江,这必须归功于船工“王老大”。输送大军渡江的木船上,有夫妻、有兄弟、有母子,在28军249团团部政治协理员李祝民乘坐的船只上,有祖孙三代,小孩才3岁。结合这些史实,李莎将舞台的中心人物定位为祖孙三代船工。无数个不眠之夜,主创人员不断地商量、磨合、修改,再商量、再修改,最终确定以渡江为主线,描述祖孙三代在渡江过程中发生的英勇故事。舞蹈分三个层次,再现了用生命和信念支援解放军渡江的普通船工家族在渡江过程中的表现。

 

陆晓亮扮演的就是船工“爷爷”的角色。在此之前,作为体育老师的陆晓亮舞蹈基础为零。

 

手举起来硬翘翘的,什么跟着音乐走起舞蹈步子……我根本不懂这些啊。”陆晓亮说。舞蹈动作还在其次,只要刻苦训练,总能跳起来。最难的是眼神。

 

作为船老大的“爷爷”在渡江初时的沉着冷静,以及在渡江过程中遭遇险情时的执着坚毅,要通过肢体、表情、眼神传达给观众,导演李莎、刘亮一遍遍地讲解、引导,让这个跟文艺压根儿不沾边的体育老师心思沉静,投入其中,成为整个舞台上的核心人员。

 

陆晓亮说:“导演一遍一遍给我将这个舞蹈节目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还有节目中的段落、情节,都要通过我的表演传达给观众。我就强迫自己去想象,想象渡江那晚上的激烈战斗,炮火中靖江船工驾驶木船时的心态,他们面临危险时的气概,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和热爱,对全国胜利的渴望。一遍遍揣摩船老大的心理变化,再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演出来。我回家会对着镜子练习,看自己的眼神有没有表达出该有的东西。就这样反复琢磨和练习,最后才有勇气走上舞台。

 

经过一次次演出和磨练,陆晓亮渐渐有了感觉,表演渐渐纯熟。

 

舞台上,“祖孙三代”的舞蹈动作刚中带柔,起伏变化中准确地表达了所有情节进展。“船工们”眼光坚定,表现出无畏、英勇、视死如归的气势。他们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评委。靖江观众晓阳说:“当看到爷爷中弹负伤,拼劲全力喊了一声‘启航’!‘孙子’和‘船工’们,在激越高亢的音乐声中拿起船桨,就像接过了爷爷对胜利的渴望,接过了爷爷带领解放军冲过长江的嘱托。那里是整个节目的高潮,所有演员的肢体表演和表情都非常感人,让我真的热泪盈眶了。

 

东线第一帆》在我市第34届文艺节亮相后,主题鲜明、恢宏大气、催人奋进,赢得了观众及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经层层选拔、展演,最终进入“五星工程奖”决赛。今年11月底,“五星工程奖”舞台艺术类决赛在句容举行,《东线第一帆》喜获金奖第一名。

 

荣誉接踵而来,对于演员来说,还有更大的收获。

 

陆晓亮说:“虽然之前没有舞蹈经验,但这个节目内含的精神和编导阐述的信念给了我不断努力的动力,激励我用心完成了节目演出。舞蹈里的祖孙三代人把热血挥洒在这‘东线第一帆’,他们的浓情将唤起今天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