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靖江籍老战士季华 感动大江南北

12.11.2019  21:16

季华生前寄出的部分捐助汇款单。

季华生前军装照。

季华尊教奖学金”捐赠仪式。

11月11日的《南京日报》刊发《“我是党员”——追记抗战老战士、离休老干部季华》一文,讲述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季华的生平故事,感动众多读者。随后,“南京发布”以题为《他走了,却留下……》的微信介绍了季华老人的事迹,引来众多网友分享点赞。

这位感动南京的季华老人正是我市土桥人。194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年代不惧牺牲冲锋陷阵,曾参加解放战争中苏中南线白米、宣家堡、姜堰,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荣立三等功两次。和平年代,他坚守初心,奉献岗位,以一身正气成为政法先锋。1982年离休后,他深藏功名,生活在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直至今年年初去世。院子里的老同事、老邻居们只知道他是一位简朴、低调的老干部。但老人去世当天,一张江苏省慈善总会发出的捐赠证书交到了季华子女的手中,才让季华近年来累计捐赠百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困难学生的义举被人们知晓。

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又从保姆口中得知,这些年,季华一直按照“不留姓名、不留收据、不告诉家人”的原则,点对点地资助街道贫困户和家乡需要帮助的人们。腿脚方便时,季华总是亲力亲为汇款送钱,所以压根没人知道他究竟捐过多少钱。直到后来老人生病腿脚不便,托人帮忙,才有人知道他一直在匿名捐款。在有汇款单可查的捐赠中,数目最大的一笔倾注了季华对家乡学子的牵挂。

2014年秋学期,我市斜桥中学收到一笔12000元的爱心款,此后每一年,这笔12000元的爱心款总会如期而至,从未间断。捐赠人却从未露面,只在来信中勉励受助学生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传播善的种子。

斜桥中学校领导经过多番走访,最终找到了季华老人。斜桥中学校长夏银锋尤记得走进季华在干休所的住所时,第一眼所见的便是门头上的“寒舍”二字。叩开老人的房门,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衣柜还是三四十年前的老样式,油漆斑驳,四方桌旁的几把餐椅每一把颜色都不同。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将屋主和每年超万元的捐款联系到一起。

他省吃俭用,对自己舍不得,助学时却毫不犹豫。”季华的小儿子季压西说,旁人眼中的父亲有些“抠门”,舍不得吃穿,夏天连空调也舍不得开,一个黄色军用挎包一背就是30年,从不曾换过。老人平时喜欢写作,但稿纸都是旧烟盒、旧药盒或是打印留下的单面废纸。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抠门”的老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都捐了出去。2018年,季华老人更是一下子拿出40万元积蓄,在斜桥中学设立“季华尊教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或在某一方面有优异发展的斜中学子。至今,老人捐助的奖学金已惠及近50名学子。

我个人只是革命事业中一个无名小卒,宛如万花丛中的一株小草。”夏银锋说,季华在回忆录中将自己比作一棵“靖东小草”,但他却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依照老人病重时的嘱咐,子女在他去世后,将抚恤金中除去特殊党费等剩下的26万元全数捐赠给了“季华尊教奖学金”。

不仅捐出全部积蓄,季华早在1999年就填写了遗体捐献意愿书,愿意死后捐献有用的器官,将遗体用于医学实验。“季华逝世,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谢谢大家——季华临终遗言。”这是季华给自己写的讣告。

翻开季华回忆录的第一章,上面有老人写下的这样一句话:“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荣耀的一件事情了。”季压西说,父亲在弥留之际嘱咐子女拿来一张白纸,执笔在纸上写下了两遍“我是党员”。简单的4个字,写尽一位老党员的一生信念。这辈子,季华正是践行着一颗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党员初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季华的言传身教下,全家共有11名共产党员,这是季华生前一直引以为豪的。近日,南京警备区发出向季华同志学习的决定,这位“抠门”老人的故事带给更多人以感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位老党员为民奉献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