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献血达人”的“热血人生”

07.02.2019  20:35

献一次血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无偿献血。

在靖江就有这样一群献血达人,他们坚持长期献血,献的血可计量,献的爱却无法计量。

这群无偿献血者的人生很“热血”,一本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靖江市血站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今,全市共有13.6万人次捐献全血和成分血。“近年来市民的献血意识越来越强。”市血站办公室主任薛琳介绍,目前我市已经有不少志愿者无偿献血量达到1万毫升以上,他们每个人都献出了接近两个成人的献血总量。全市固定资源无偿献血者数量已多达3400余人,成为我市的爱心流动血库。目前,我市共有骥江路步行街市民广场、上海城、市人民医院、市血站四个献血点。

 

张红波:靖江捐献全血最多的无偿献血者

张红波

1月3日,49岁的张红波从骥江路步行街广场的献血车上走下来,这次她又捐献了一次全血400毫升。近18年来,她几乎每隔半年就捐献全血一次。如今,她的累计献血量已达到14400毫升,是靖江无偿捐献全血总量最多的“状元”。

与无偿献血结缘,始于2001年。张红波的母亲因子宫肌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医生告诉她,病人出血过多,需要输血。但血库的血液库存量并不充足,需要家属参加互助献血,才能让病人及时用血。

她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互助献血。医生解释,互助献血法律、法规认定的无偿献血的形式之一,患者用血时,需要其直系亲属参加无偿献血,当无偿献血者匮乏、血库库存告急时,互助献血可以起到迅速动员献血者的作用,从而缓解供血不足的状况。

只要能救妈妈,献多少都行!”为了让母亲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张红波三姐妹二话不说,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人家献血给母亲,我们献血给其他需要用血的人,这样,所有需要用血的患者都能及时用血,我们都觉得很值得。”张红波清楚得记得,第一次献血,姐妹三人都献了200ml。献完血,她就去上班了,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

参加第一次无偿献血后,张红波对献血就突然多了份感情。她开始慢慢了解献血政策:献血800毫升以下时,自己可以三倍报销医疗用血;献血800毫升以上时,本人可无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报销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用……“参加无偿献血,既是献爱心,也是对自己的健康储蓄,何乐而不为?”从那时起,她决定每年坚持无偿献血。时刻关注市血站的血液库存量,计算下次献血时间,都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04年,张红波到上海城附近上班,距离上海城献血车很近,到了可以献血的日子,她就在上班间隙抽个空,跑到献血车上去献血。

久而久之,她定期参加无偿献血的事被同事们知道了。总有同事怀疑:抽掉那么多血,对身体没有损伤吗?此时,张红波总是“代言人”附体:“看看我就知道了,我每年献两次血,从来不感冒,都十几年没去过医院了。”张红波告诉大家,献血不仅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对自己健康有利,还能报销本人和家属的用血费用,一举多得。在张红波的带动下,单位的小姐妹参加了无偿献血,她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在她的号召下,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有一年冬天,得知市血站血库A型血严重告急,甚至已经需要到外地去调血使用。张红波知道了赶紧拿着献血证冲到上海城献血车上,想献血救急。医生翻开她的献血证,发现她距离下次献血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只能婉拒了她。医生告诉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恢复需要一个周期,建议她满半年后再次捐献,心急的张红波只能怏怏而归。

现在,张红波调到骥江路步行街广场附近工作,仍坚持一年献两次全血。她臂弯上的星星点点、淡淡瘢痕,仿佛是多年来无偿献血留下的勋章。

 

陈平:只要血液质量合格,我一定要继续献下去

陈平

今年42岁的陈平,是马桥卫生院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也是一名骨科医生,受职业影响,他对于“无偿献血”有着一份使命感,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2003年以来献血19次,累计捐献全血5400毫升,机采血小板6治疗量,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陈平第一次献血,是在1997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的时候。当时他到南京鼓楼附近办事,无意中看到一辆流动献血车停在街边。那时候,流动献血对陈平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他想既然投身医学,现在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救治患者,那么通过自己的血液来帮助患者,于自身又有益处,何乐而不为?血气方刚的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献血车。“记得当时献了200ml,医生嘱咐回去不要劳累,注意休息。”献完血后,陈平回到学校宿舍,并没有感到身体不适。期间,又陆陆续续在南京献了好几次血。回到马桥卫生院工作后,成为了一名骨科医生,也成为靖江市血站的固定献血者。

第一次献血小板是2008年7月27日,耗时1个多小时,献血小板和献全血不太一样,看到血抽出来,又再输回去,我当时觉得很新奇,并没有紧张。”陈平告诉记者。现在陈平每年都要献一到两次血,有时间也会到血站献血小板。

这几年,都是在医院里献血,好多次都是在值班的时候。有时是白天上午献完血,继续上班,晚上值班到第二天中午,有时晚上值班第二天早上继续献血。”陈平说。我们医院好多医护人员都是这样,献完血就匆忙奔赴岗位,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人因为献血而请假休息或者调休的。

在无偿献血的事业中,医务工作者一直是献血的主力军。在马桥卫生院,许多医护人员都会定期献血,而且和陈平一样非常“执着”。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献血,陈平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一直坚持锻炼,连感冒等小病也很少得。“只有好的身体才能献血,我基本每次献血都成功的。”陈平说。同时他还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献血对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同时还能对身体起到了新陈代谢的作用,适量献血能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降低血脂,预防和降低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生活中,陈平不仅是一名献血达人,而且还是一名资深驴友,靖江小有名气的户外领队。有一次献血不到一个多月,他就组织几名驴友一起户外游,并没有感到不适。

作为无偿献血事业20年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陈平感触很深:“20年前,无偿献血并不太被大众认可,我坚持献血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且我觉得它是任何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只是把它当成自己生活中必须要干的一件事。现在,看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爱和希望将会更好地汇聚和传承。只要血液质量合格,我一定要继续献下去。”陈平说。

 

唐国平:体检“”出的“熊猫血”志愿者

唐国平在血站献血

一次体检偶然得知自己是Rh阴性AB型血,他果断投身到献血大军中,十多年来,一直和血站保持联系,遇到紧急召唤,他也是第一时间冲上前。他叫唐国平,今年56岁,在市交警大队交通事故(调)快处中心工作。

RH阴性血型在我国汉人中仅占总人口的3‰,因为稀有被称为“熊猫血”。这些稀有血型者需要输血时,必须采用同型的稀有血液。人群稀少、血液稀有使得他们在临床输血中受到较多的限制。

2002年3月,唐国平到人民医院体检,听到医院广播里说一名产妇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但产妇的血型有点特殊,是AB型RH阴性血,请好心人为产妇输血。

唐国平一想,这么巧啊?刚才体检时医生不是说自己的血型是AB型RH阴性吗?唐国平急忙找到妇产科,主动要求为产妇输血。抽血时,医生对唐国平说:“你的血比金子还贵呢。”据说当时由于AB型RH阴性血十分稀有,每百毫升的价格超过万元。

而唐国平却主动加入血站特殊血型信息库,并对医护人员说:“只要一个电话,我随叫随到,随到随抽。”唐国平希望在群众生死关头,能够用自己的鲜血去救助他人的生命。

2013年冬天,一患者徐某因消化道出血被送到人民医院急救,当时徐某需要立即输血,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某竟然是AB型Rh阴性血,我市血站和泰州市血站调取的1400毫升“熊猫血”都很快被用完,徐某还需继续输血。当时,唐国平正与某司法鉴定所的两名专家对一起交通事故中的车辆进行痕迹鉴定。接到血站的电话后,他立即安排好手中工作,迅速赶到血站,为徐某献了300毫升血。

从2002年被确定为“熊猫血”到现在,年过五旬的唐国平已经无偿献血1000多毫升。

而且从知道自己是“熊猫血”之后,唐国平戒掉了烟、酒,每天一早锻炼身体。唐国平说,每次献血前,医生总要询问身体状况,“为了对他人负责,也对我自己负责,我要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

 

杨华:从“陪伴捐献”中获取力量

杨华

2004年,杨华还是扬州教育学院的一名老师,一天早上翻阅报纸,他看到一篇关于捐骨髓救人的报道。当时的杨华并不了解“捐髓”是什么,只知道这是一种救人的方法,心想着如果有可能,自己也愿意做出这样的奉献。

四年之后,杨华进入海关工作。当年7月份,单位组织员工参加义务献血活动,也正是这次献血活动,杨华才知道“捐骨髓”原来就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医护人员的动员下,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天下之大,两个人非亲缘之间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2016年7月上旬,杨华接到了市红十字会通知,得知自己与一名48岁的女性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杨华既激动又有点紧张,因为他才刚刚做了腰椎间盘手术,在家卧床休息。幸运的是,杨华恢复得不错,经过检查各项身体指标平稳。于是,戴着腰托的他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献血车上进行高分辨检测抽血。

杨华的妻子孙静是市中医院的一名医生,曾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对于丈夫的义举,孙静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甚至为了给丈夫加油鼓劲,她也主动要求采血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6年9月初体检通过后,杨华被确定完全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标准。医生考虑其腰椎术后不久,建议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行捐献。但由于患者目前病情较重,对方要求提前捐献,接到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后,杨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短期内不能从事剧烈运动,他坚持每天适当进行体能锻炼,争取让身体尽快恢复,最终顺利实现捐献。

为了让志愿者能在舒适、安心的状态下完成捐献,靖江提出“陪伴捐献”的做法:即从志愿者入院开始,就一直陪伴在其身边,陪同聊天、及时排解捐献者的思想顾虑,确保捐献者安心地完成捐献。配型成功后,已捐献成功的志愿者会“现身说法”,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捐献者提供咨询服务,消除捐献者顾虑。

杨华说,家庭、单位、社会共同组成了坚强后盾,坚定地支持着他。单位安排休假、亲人全程陪同,这才让每一位捐献者能快乐勇敢地捐献、让每一份造血干细胞顺利运达患者医院。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杨华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捐献,还离不开妻子的大力支持,是妻子耐心地为他解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让他顺利捐献。

这两年,杨华还加入了“海关阳光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爱心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区行”、帮助“邻家女孩”、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

杨华说:“帮助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己应当做好表率作用,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作为社会公民,更该付出力所能及的爱心。

 

马钊:为他人的生命续航

马钊

2018年10月16日上午,马钊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完成250ml造血干细胞采集,让一名4岁的白血病患儿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这段时间以来,马钊收获了赞扬,也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家住马桥镇栗树村的马钊今年32岁,在我市天鹅乐器厂工作。2012年,马钊开始参与无偿献血。2015年,马钊得知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便主动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

去年6月22日,马钊突然接到泰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经层层检查,确认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标准。“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这个世界上居然有生命可以因为我而获得重生。”马钊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比中了大奖还开心。“我也是做妈妈的人,我女儿7岁,想到那名等待救助的小女孩正在忍受病痛折磨,我想要帮助她!

得知配型成功,马钊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家人。大家得知后都挺担心,尤其是马钊的父母怕捐献会对女儿的身体造成伤害。

马钊在网上找了很多捐献案例,她告诉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无害的,不会对身体带来影响,而且靖江也已经有好几个成功捐献的志愿者。“我有个表姐是医生,我便请她去做‘说客’,因为医生说的话大家都比较愿意听。”马钊笑称,在自己和表姐的努力下,丈夫最先成为她的支持者。但马钊的妈妈何红芬始终有些犹豫,她不忍心让女儿受苦。不过,在家人的开导下,何红芬最终同意了女儿的决定。10月16日捐献当天,何红芬一直守在女儿身边,陪伴她完成了这项神圣的任务。

亲朋好友点赞送祝福

其实,这次捐献中马钊还经历了一个“小插曲”。就在准备赴泰州捐献的前两天,马钊在家中下楼梯时不小心滑倒,扭伤了左脚的脚踝,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市红会工作人员征求马钊意见,询问捐献是否需要延期。马钊却表示,既然已经定好了日期,受捐者家人肯定也在日夜期盼,一定要尽快完成捐献,让他们安心。马钊的坚定,让大伙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同事和亲友们眼中,马钊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为人也很爽快,从不叫苦叫累。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马钊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多人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才知道马钊的“义举”。“不少朋友和同事给我打电话、发信息,为我加油打气,让我很感动。”马钊说,她所在的天鹅乐器厂董事长陈红梅也特地赶到泰州市人民医院看望她,给她送去慰问金,让她倍感温暖。

我们很平凡,碰到这样的事,谁都会这么做。”从2005年靖江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高琴至今,陆续捐献成功的几名志愿者都曾说过这样的话,马钊也不例外。

马钊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很有意义。“我刚开始无偿献血的时候,有朋友觉得我傻,我决定捐造血干细胞的时候,也有人极力制止我,但我觉得一切都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马钊告诉记者,现在,每当有人对无偿献血迟疑,她都会主动给大家宣传相关知识,给别人吃一颗“定心丸”,在她的倡导下,已经有一些亲朋好友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