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法院青年法官成长轨迹探寻

30.04.2015  13:31

 

院长观摩庭审

 

敬老院做义工

 

合议庭评议

 

送达应诉材料

 

提供法律咨询

 

 

他们,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憧憬,走出大学校门,从全国各地走进了靖江法院的大门。他们在梦想中起航,遭遇到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经历了成长路上的苦辣酸甜,最后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法官。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听听这群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吧。

 

负重前行的辛苦

 

清晨,青年法官叶海华点开案件系统,“未结案”一栏赫然显示84件,其中1件已快到审限,进入催结状态,在系统中案件显示呈现黄色。跟书记员交代了宣判时间,叶海华又开始忙碌起来,今天他安排了三个开庭、一个调解。这是一线青年法官的工作常态,每个月拼尽全力结案,却永远会有足量的案件补充进来,系统里此起彼伏的黄色“炸弹”频频出现。每当这时,他们不乏幽默地戏称:“该‘扫黄’了。

 

据陈卫兵院长介绍,靖江法院收案逐年攀升,2014年受理案件逼近一万三,比2008年基本翻了一番,办案状元的纪录也在不断刷新,由二百多飙升到八百多。在纸上,“案多人少”只是短短四个字,在实践中,却是一字千钧,结结实实地压在正成为办案主力的青年法官肩上。一天开三四个庭、利用午休去送达、晚上哄完孩子写判决,就成了青年法官们的家常便饭,没有谁在乎自己结了多少件,大家的脑袋里装的都是还有多少案件没结。

 

当问及坚持的动力,朱成良回答:“当遭遇不平,我也渴望公正,所以端坐法庭时,我考虑的是案件如何处理才算公正,苦和累也就不那么在意了。”言语质朴无华,却能代表青年法官的心声。可以看出,法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支持他们负重前行的力量源泉。

 

直面挑战的辣劲

 

庭审本来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法官要在当事人真真假假的陈述中努力还原案件事实,不可避免要和他们斗智斗勇,工作并没有因为是女法官而降低难度。

 

女法官陈海波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在审理一起定作合同纠纷时,原被告就是否送货的陈述,截然相反。被告丁某更是在庭上赌咒发誓,称货早已送给原告。陈海波承认,自己差点被丁某的表演骗过。不过,她还是在丁某的陈述中发现了破绽。1.5吨的货物,一辆电动三轮车两趟就能拉完?陈海波不动声色,宣布延期开庭,找来合同的经办人王某,也是丁某的邻居和老同学。重新开庭之日,熟人在场,丁某在陈海波的一再追问之下,理屈词穷,最后承认货物还在其仓库。

 

很多年轻的女法官,就像陈海波一样,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不披法袍,很难将她们与法官联系在一起。不过,在法院内部流传着一句话,女的当男的用,男的一个当两个用。职业的特殊性,促使她们改变,用她们自己的话说,一到庭上,就自动切换到“女汉子”模式。

 

催化成熟的酸楚

 

你个没结过婚的小丫头,社会经验还不如我,懂什么!”在一起离婚案件的调解中,当事人毫不客气地对刚刚办案的孙萌萌提出质疑。同样来自河南的青年法官刘江昆,因为邮寄材料时疏忽,没有在“裁定书”一栏打钩,当事人收到快递后,矢口否认收到材料有裁定书。类似的事情,青年法官遭遇的还有很多。例如,同样的一句话,庭长说出来就管用,出自年轻人之口,当事人却不买账;上门送达时,当事人及其亲属拒不配合,往往要吃闭门羹;很多年轻干警是从外地招考的公务员,初到靖江语言不通,与当事人交流上也闹过些笑话。

 

成长路上的委屈、困惑、困难,如同催化剂般加速青年法官的成熟进程。在领导、同事的关心与支持下,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他们不断提升驾驭庭审、制作文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孙萌萌做调解工作时已经能应对自如,刘江昆吃一堑长一智,养成了凡事注重细节的好习惯,外地干警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过了“方言关”,26名青年法官正逐渐成长为法院的办案主力,让法官这个称谓实至名归。

 

守护公正的甘甜

 

当问到法官的成就感体现在哪,青年法官们的回答是那么不一样,又那么出奇一致。

 

年前民工带着拿回欠薪的那份喜悦,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最开心。”一直比较沉默的陈洁说话时,脸上已经漾起浓浓笑意。

 

在一起商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对判决都很服气的时候,我最有成就感。”毕业于华东政法的研究生丁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走在路上,从前的一个当事人主动上前打招呼,那一声‘法官’,听得我心里很温暖。”一向笑嘻嘻的吴长伟,说这话时多了几分认真。

 

……

 

答案千差万别,我们感受到的是青年法官的那份职业荣誉感。他们在守护公正的过程中,也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叶海华当选为泰州市“百姓喜爱的好法官”,朱成良被评为泰州市“优秀法官”,吴长伟被表彰为靖江市“十佳政法干警”,孔浜连续三年被评为靖江市“优秀公务员”,陈洁编写的案例评析被最高人民法院采用……青年法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一项又一项荣誉。他们在法治路上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