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靖江政校企联手打造焊接机器人研发平台

08.09.2016  16:36

  近两个月,一批批参观、考察、洽谈合作的人流,打破了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这个科研生产单位的宁静,而随着这里研制生产的机器人批量走进工厂生产线,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技术服务和产业集群风生水起。
  样板车间,“三合一”构建创新平台
  “一看这焊痕,就知道焊接工艺有多先进!”“这样的技术就很容易控制产品质量了!”“电弧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的效率如何?”“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投入市场后有没有价格优势?”
  8月2日下午,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克鸿教授接待了省委书记李强的调研。李强在调研中接连发问,与专家交流探讨,反复叮嘱,“中心要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转移转化,通过创新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助推技术+资本、工业+互联网、生产+机器人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快示范推广应用。”
  作为一个以焊接为主的机器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于2015年由靖江市政府和南京理工大学联手共建,由靖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三方合作筹建。王克鸿教授带领40多位博士以及焊接领域顶尖专家负责该中心的筹建与运行。
  “别看这个焊接中心规模不是很大,可其含金量和示范效应在全国同行业一枝独秀。”王克鸿告诉记者,该中心已建成1000平方米的焊接智能制造展厅和3000平方米的焊装数字化车间。其中,焊接智能制造展厅为江苏首家全方位展示先进焊接技术、焊接新方法和3D打印的综合性现代化科技展厅,数字化车间为全国首个以智能焊装车间为主的全数字化车间。
  靖江市委书记赵叶表示,由政校企联手打造的这个“三合一”研发创新平台,秉持开放共赢理念,已与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荟萃国内顶尖焊接专家的技术团队。该中心将形成创新研发、应用推广、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四大功能定位,全面助推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瞄准一流,机器人背后专家领航
  “为观察生产焊接过程、拿到检测数据,1000多次的检测,专家老师的牙齿烤黄了,头发掉光了!”说起当年科研攻关的场景,南京理工大学博士、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现场负责人景岩还是激动不已。作为工业制造的一个关键环节,焊接技术代表了一个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机器人智能焊接则是焊接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尽管该中心一期工程刚建成投用,可其专家团队开展机器人焊接研发创新已有20年历史,拥有一系列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包括50余项发明专利和十大技术成果,最近7年已获得12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其中,铜-钢异种金属熔敷焊作为独创性研究,在该领域从理论到批量生产的设备均实现了重大突破。该团队在双面双弧焊接当中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在核电用螺旋管上实现了自主批量生产。
  “焊接中心将继续集成国内顶尖专家的智慧,探索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超高强材料焊接工艺、焊装车间数字化等技术,以顶尖的技术能级,作为打造机器人智能焊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支撑点。”泰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费翔介绍,今后该中心将针对现代造船、高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开展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化单元与数字化车间、高性能新型金属材料、增材制造等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双管齐下,技术推广+人才培养
  今年6月,4台套机器人加盟民营造船巨头新时代造船公司的船舶生产线。这是全国首家船厂使用焊接机器人,攻关团队突破了机器人船舶组立件智能焊接的技术难题,焊接良品率提升到97%以上,比传统人工焊接提高21个百分点。新时代造船厂办主任黄斌介绍,焊工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焊接质量不够稳定,一直是造船行业头痛的难题。使用最新焊接装备后,一个机器人能替代8名焊工,而且可以24小时作业,初步实现了产品强度高、韧性好、焊缝美观、耐腐性强等效果。
  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靖江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突破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代之以提供总体解决方案与人才培养服务,促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转移转化。上骐集团农业装备公司现有焊工占职工人数的40%以上,对机器人焊接需求量很大。焊接中心团队去年以来与该企业合作实施“机器换人”。经过长达8个月的调试生产,攻关团队逐渐摸索出人机配合的操作模式,使企业工时工价比以前降低30%,并为企业培训出成熟的技术人员队伍。公司总经理石文革表示,该公司计划明年扩大产能50%,并打算再订制一批智能机器人。
  “高校的创新技术成果,只有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王克鸿表示。自2015年落户靖江开发区以来,焊接中心已先后与靖江的亚星锚链、新时代造船、新程汽配等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如今,北到齐齐哈尔,南到南宁,国内已有60多家企业成为他们的客户。未来5年,该中心将为靖江培育20-30名智能制造、3D打印、微纳加工等领域领军人才。该中心还与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共同创建“机器人智能制造”“自动焊接”等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100—200人,今年已开始招生。
  “靖江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良好,但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潜力很大,全市几万名焊工面对机器换人的解放,意义非凡。”靖江市科技局局长郑企力介绍,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将为靖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8月上旬,靖江着手组建江苏省智能焊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实行骨干人员技术入股,将吸引高端技术性人才持续流入,让先进智能焊接技术真正走向市场,全面助推靖江形成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技术服务和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刘宏奇 顾介铸
  本报通讯员 叶晓庆 陈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