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城市总体规划解读

18.11.2014  13:37

 构建四级城乡体系 特色村将被重点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我市将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小城市—特色镇—特色村”的四级城乡体系。

 

中心城区范围含靖城街道办事处、滨江新区办事处、城南园区、城北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和东兴镇、马桥镇、孤山镇区。在未来一段时间,东兴镇、马桥镇、孤山镇将逐步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强化宜居和综合服务功能。

 

两个小城市为新港城(斜桥镇)、新桥城(新桥镇),其中新港城(斜桥镇)规划定位为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核心区域,市域东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与临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副中心城镇;新桥城(新桥镇)规划定位为市域西部现代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市域西部的副中心城镇。

 

生祠镇、季市镇和西来镇将作为特色镇发展。”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季宋晔说。生祠镇规划定位为市域西北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旅游商贸城镇;季市镇规划定位为市域北部具有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传统美食特色的旅游商贸城镇;西来镇规划定位为市域东部农业服务和宜居生态型城镇。

 

所谓特色村,规划中指的是具有特殊地形地貌、有历史文化遗存、特色产业的村庄。在特色村规划建设中,我市将按照尊重村民意愿、保护乡土特色、差异化引导的原则,稳妥推进村庄整合优化,保持村庄特色,培育特色产业,传承靖江乡村历史。

 

中心城区能级提升 规划图上显示为倒“T”形

 

按照规划,我市将重点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将形成“一心三片区”,呈倒“T”形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达5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4.8平方公里以内。

 

市级中心将结合新城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开发建设,重点打造一个市级中心,集聚行政、文化、体育、商业、金融、医疗、休闲等城市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北部片区以靖江老城与城北园区为主要发展载体,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区之一。老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导,集聚城市优势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为靖江中心城区以及市域提供优质的商业、金融、医疗等公共服务。城北园区则主要以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为主,是靖江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之一。

 

滨江新城以及东部生态组团为东部片区的主要发展载体,是城市未来的功能主集中区域。该片区新长铁路西侧承载市级商业、行政、文化、体育等功能,形成综合服务功能为主导的城市中心和现代化的滨江居住区;新长铁路东侧培育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的生态特色区。

 

西部片区的定位是城市重要的转型发展区以及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以城南园区以及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为主,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商贸业以及科技研发产业为主导的片区中心,集聚高素质人才兼具居住功能的科技新城区,以机械制造、船舶工业为支柱且集研发、生产、商贸、办公、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综合交通体系多层次构建 重点引导绿色出行

 

规划提出了城乡综合交通统筹,我市将形成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对内集聚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

 

在构建市域快速路和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过程中,我市将引导以绿色出行为主体的交通方式结构,确立公交车、步行和自行车在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有序引导小汽车消费发展。我市将构建“城市组群—中心城—镇—村”四级城乡客运网络,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的市域城乡公交廊道。

 

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方面,我市将坚持“高效节约、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岸线利用水平。港口布局规划将靖江港区由上游至下游划分为夹港、澄靖园区和新港三个作业区。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生态红线区域林木覆盖率

 

我市未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此次有了重点规划。根据规划,至2030年,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将达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100%,市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将不低于85%。

 

我市将有效保护孤山风景区、滨江风景区、长江湿地、江心洲湿地、夏仕港清水通道等生态红线区域,确保林木覆盖率逐渐提高。到2030年,我市生态红线区域将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等于20%,林木覆盖率大于等于26%,土地物种受保护程度大于等于98%,形成生态空间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网络。

 

我市还将坚持产城融合、市域协调、多元驱动原则,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