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沉香

14.02.2016  12:38

 

  淮安,古运河清江浦边,一座古朴的私塾馆居闹市而不喧,典雅清幽。100多年前,每天早上,周恩来都要穿院绕廊到此读书。   201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40年纪念日。作为淮安人,我心头对总理的怀念就像腊梅的暗香,绵延不断。走出家门,信步来到周总理童年读书处,人还在前厅,就闻到一股扑鼻的梅香。那株陪伴过童年周恩来几个春秋的腊梅开满了半个院落。总理爱梅,他的品格就像梅;总理家乡还有与梅并肩的莲,淮安因莲、因青莲岗文化而闻名。刚好,朋友邀我到青莲岗看看,索性挟裹着梅香,直赴宋集乡青莲村青莲岗文化遗址。 这是一幢专为保护文化遗存而修建的青砖小瓦老屋,门口石碑上刻着“青莲岗遗址”四字,在冬日的原野中格外醒目。淮安文史专家陈冬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查阅到一份用繁体字撰写的《淮安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从考古学角度走近了上世纪50年代初的那场重大发现,走近了距今7000至6000年的青莲岗文化。 青莲岗文化,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主要见于青莲岗、大伊山、万北等遗址。青莲岗,因“早年在岗上有一座青莲寺,寺旁有水名夕霞汪,以盛长莲花著称”而得名。岗上有一青莲村,村子南边有一块空地,土色灰黑,纵横面积约2000平方米,黑土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是有机物焚化或腐化后的堆积,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当地群众多年在此取黑土肥田,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一个大水塘了,大家遂把此地称为黑土塘。 据陈冬讲,黑土塘丰富的黑土文化层在解放前的挖掘中就已挖出,可惜没能引起重视,直到1951年起,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博物院)相继几次实地调查清理,才根据采集的精美物件研判为新石器时期的珍贵遗存。同样令人惊喜的是,据《淮安简史》记载:“青莲岗文化时期,从经济上讲,还出现了种植稻谷的原始农业。”由此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淮河下游,我们的祖先过着定居生活,他们有着相当进步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能够制造精美的石器,并用这些石器来劳动、生产。那时,淮河流域正处温暖湿润气候,雨量充足,水源充沛,以农业为生的氏族部落,开始开垦沼泽,改造水田,普栽水稻。 循着千年稻香穿越历史长河,一幅幅古老的画面次第打开: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马良“千金诺七粒米”的大善传奇、一个民族行走在运河上的漕运盛世……漕运成就了淮安古时繁华,这里我更想说好水好稻不仅养育了韩信、马良等善良的淮安人,还助推着今日淮安的腾飞。 先来讲韩信的一饭之恩,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话说淮阴人韩信少年时父母双亡,日子过得很艰难,常常没饭吃,“只好到城下淮水边钓鱼,钓到了可卖几个钱,钓不到就饿肚子”。淮水边有一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韩信饿得有气无力,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感激不已,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您。”后来,韩信得刘邦赏识,拜为大将,战功赫赫。他知恩图报,设法找到当年那位漂絮大娘,送她一千金以为报答。一饭之恩千金报,韩信知恩图报的美名从此传扬。 马良“千金诺七粒米”的故事则充满着神话色彩。传说淮安马塘有个善人叫马良,生前独修金山寺积劳成疾,在临死前喝了有七粒米的家乡米汤,让他对家乡的留恋又增加七分,本该转世不能转世,他娘难产七天,生下来的孩子就是雍正皇帝。 典故与传说,都涉及到淮安大米,这米中该饱含着多么深厚的爱啊。如果说,青莲岗文化是江淮稻作文化的鼻祖,那么作为文化故乡的当代“粮食人”,更应担起传承的责任。那古老的稻粒虽已炭化,但作为文化的种子依旧鲜活地存在着,瞧,她正在淮安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内装“有机米”印有“青莲余韵”字样的陶罐,高端载体上颇具“淮米”元素的唯美宣传图画,“动漫金猴”的Fun西游系列儿童米小包装……这些特色文化符号的品牌打造,提升了“天下粮仓、淮米飘香”的硬实力与美誉度:“淮安大米”先后4次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称号,并于2012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被誉为现代稻米产业的“领头雁”。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寒风中,突然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高洁;梅,傲霜。站在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土地上,不能不心生敬畏。怀着这分敬畏,我们还欣喜获知,南京博物院的权威专家正进点勘探,欲进行更深的发掘保护,正如沿袭春节在米缸上贴“”字,衷心祝愿沉香数千载的稻作文化华彩永续。(作者: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