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英烈精神与日月同辉

09.06.2016  07:18

  在这里,读懂信仰信念的力量——

  追寻先烈足迹 弘扬雨花精神

  新华报业网讯 1927年到1949年,雨花台这座南京城南的山岗成为了中国革命者的殉难地,难以计数的英烈牺牲在雨花台,他们之中今天能够查到姓名的有1519位,留下的照片总共只有100多张。

  从1950年主峰上竖立起“死难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到如今满眼苍翠映衬着恢宏的纪念建筑群,雨花台烈士陵园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圣地、红色文化纪念地的经典之作。恢宏壮观的场所设计,“日月同辉”的精妙构思,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绵绵哀思。

  日月同辉,穿透历史激荡心灵

  站在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前,一眼望去郁郁青松挺立,如今四季常绿风景如画的雨花台,解放前曾是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政府就开始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按照“先绿化,再建设”的思路,几代南京人栽下了30余万株树木。1979年北殉难处烈士就义群雕 开工建设,中轴线上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忠魂亭相继拔地而起,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设计方案经历了几十年的构思和凝练。”陵园管理局局长谭健告诉记者,1952年,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就主持了陵园中轴线的建设,1980年还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方案擂台赛,征集到500多个设计,这些都为最终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1983年,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齐康,接手恩师杨廷宝的未竟事业,主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齐康回忆说,在遵循建筑大师杨 廷宝“轴线的处理是建造环境的总设想”基础上,他决定更多地从意义构思入手。方案被命名为“日月同辉”,齐康还为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了同名的园徽,中心为 一圆球,四周为行星围绕圆球运转轨迹,表达革命者人生的哲理、气节和理想,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共存。

  “一种引起沉思的程序,贴切于大自 然,然后不断向上,直至天空,从一种有限氛围到达无限的程序,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齐康在雨花台建设序言中回忆说,他利用雨花台山丘的高低错落,将自 然的“围合”和人为的“围合”结合,由南向北,先围合出一个由忠魂亭、浮雕等组成的纪念广场。从广场通过8米高的台阶抵达雄伟壮观的纪念馆,再走过一条 70米长过渡桥,便可见一座男女哀悼者雕像和“国歌”碑,往前到达顶层平台,这里高耸着象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42.3米高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