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曾建有南京最早抗日纪念塔

01.09.2015  15:52

  记者31日从南京市地方志办了解到,雨花台“消失”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可能是有日期可考的南京第一座抗日纪念塔。因为一直以来关于这座纪念塔的文字和照片都非常少,所以即使南京人对它也是知之甚少。“与之相对应的杭州的纪念塔2003年重建,而南京比它更早的这座纪念塔至今残存小部分台阶和平台。”南京市方志办研究人员胡卓然告诉记者。

  大概竣工于1933年夏季

  1932年初“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警卫军第1、2师分别改编为87师、88师,在抗日名将张治中(时任第五军军长兼87师师长)率领下驰援淞沪战场。战后,87师、88师分别驻防南京和杭州。

  胡卓然在相关史料里查到过这样的记载:1932年1月28日,日寇侵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孤军奋战,牺牲惨重。各界爱国人士为了纪念以身殉国的抗日勇士,在雨花台东北山岗上,即二泉后山上建了‘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周筑有十九座水泥冢,塔身于南京沦陷后为日寇所毁,遗址现在晨光机械厂一侧,现存石阶若干,其他无存。

  胡卓然告诉记者,他又从方志办和档案馆的历史档案里查询到一批珍贵历史照片,分别是张治中撰写的《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烈士墓碑记》,宋希濂撰写的《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志铭》和《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题辞》。通过辨认碑文可知,张治中于1933年6月写成的《墓碑记》记载“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我官兵牺牲者亦多矣,盖独八十七师已达四百七十余人……营公墓于南京雨花台,推副师长宋希濂董其事”,而宋希濂同年8月的《墓志铭》则记录:“淞沪抗日战役之后,移诸烈士之忠骸会葬于京师雨花台之东麓。额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之墓》”。“根据这些史料,纪念塔的完整名称是‘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与烈士公墓同时建设,大概竣工于1933年夏季,可能是有日期可考的南京第一座抗日纪念塔。

  遗迹在今晨光巷东南山坡上

  喜欢研究南京地方史,并收藏了很多老照片的老南京武蜀生,在1935年出版的一份《现代周报》中也发现了纪念塔的影子,报纸刊登了一篇名为《星期日漫游雨花台记》的文章,作者显示为船板巷小学周宜:“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现在工程完毕了,我不得不去瞻仰这纪念塔。我们走去一看,坟墓排成圆形,前面有一碑,上刻着许多人名,塔下四方是名人的题词……”武蜀生说,淞沪抗战中,德械装备的国民革命军第87师是参战部队之一,战事惨烈,87师战死者多达470多人,“我还收藏了一份当时阵亡将士的名单。”可惜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后,纪念塔就被日军野蛮摧毁,连老照片都极为稀少。

  胡卓然告诉记者,虽然线索有限,但南京市方志办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地方志志愿者们最终还是找到了纪念塔的遗迹。“就在今晨光巷东南山坡上。”从胡卓然当时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如史料记载那样,还保存有纪念塔残存的小部分台阶和平台,但已被树木和杂草覆盖。“当时有当地的老人向我们介绍,山上的台阶和平台在民国时期曾是军人的墓地。”胡卓然说。根据史料记载,纪念塔位于雨花台陵园内,在陵园的东北角,但发现的遗迹为何不在园区之中呢?胡卓然说,《南京园林志》对此记载得很明确:“1954年,原穿过(雨花台)陵园之宁溧路,向外移至雨花台东岗东北麓,即二泉后山。”由此可见,1954年改线至雨花台陵园东北的这一段宁溧公路,就是现在的雨花东路。这条公路的建成,把一部分雨花台东北山岗的山体分割开来,成为晨光机械厂的宿舍区范围,“纪念塔”的遗址就在这个范围中,所以也就不在今日雨花台陵园的范围之内了。

  档案馆里找到完整设计图纸

  纪念塔毁于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之后,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由于这一带地貌变化较大,尽管找到遗址显然也无法目睹其原貌。但胡卓然告诉记者,自己在南京市档案馆查询到了“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完整设计图纸,“根据设计的平面图,我们也可以知道纪念塔附近墓道、祭亭、墓志铭的布局。

  胡卓然说,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建成之后,1935年2月28日,杭州西湖湖滨三公园也建起了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纪念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2003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址重建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87师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在淞沪抗战中曾经给日军以重创,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也让来犯日军吃尽了苦头。”胡卓然说,日军对87师恨之入骨,因此,南京沦陷后,这座纪念塔被日军野蛮破坏殆尽以致隐没在历史中。“现在,文字资料和影像照片都有了,如果条件成熟,是否可以在雨花台上复建这座纪念塔呢?”胡卓然说,如果雨花台上复建起“八十七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不仅将为景区增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还能增添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景观。记者 黄欢

编辑:圣洁